第1 俄國十月革命
目標通過本學習,使學生了解俄國十月革命發(fā)生的原因、經過和歷史意義等基本史實,為以后學習蘇聯(lián)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十月革命發(fā)生的歷史條,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十月革命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讓學生懂得無產階級革命是俄國歷史發(fā)展的選擇,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觀。通過本學習,使學生認識十月革命的勝利迎了新時代的曙光。引導學生學習列寧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認識領袖人物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和建議一、重點和難點本的主題是俄國十月革命。本的重點是俄國十月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原因。世界現代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而俄國十月革命是這一探索的開始。因此,只有講清楚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fā)的歷史背景,才能從宏觀上把握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本的另一個重點是十月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十月革命是用暴力奪取政權的成功嘗試,它為無產階級以武力奪取政權提供了光輝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首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對俄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現的兩個政權并存局面。這是個既復雜又特殊的歷史現象,要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認識其存在的暫時性。二、教法建議1.在前提問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學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概況。如提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怎樣結束的?”“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俄國起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思考,概括歸納出:戰(zhàn)爭給俄國帶了巨大的災難,戰(zhàn)爭引起了俄國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發(f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戰(zhàn)爭。由此導入新。2.俄國十月革命為什么能爆發(fā),是本的重點。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①二月革命的時間、性質、結果。②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③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概況。對于第一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由于第二個問題又是一個難點問題,所以老師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問題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逐層深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初步學會總結歷史原因、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①什么是兩個政權?明確在兩個政權中臨時政府是主要的、實際掌權的機關。②為什么會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認識工農群眾缺乏政治斗爭經驗,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主要領導人身居國外,影響了黨對群眾的組織教育工作。③為什么說兩個政權并存局面是暫時的歷史現象?結合臨時政府的反動政策理解。對于第三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俄國地圖、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指導學生讀圖,找出彼得格勒在俄國的位置,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讓學生思考:十月革命的主要參加者是誰?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使學生認識工人階級的偉大作用,了解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及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有關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由自己概括。還可以對比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府建立政權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說明兩個政權的不同性質及其所產生的不同結果。4.關于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即1918~1920年是蘇俄的三年國內戰(zhàn)爭時期。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理解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必要性,教師可以用具體實例說明斗爭的極其艱苦,勝利的之不易。這一目學完后,教師可以用“動腦筋”的問題提問:想一想,哪些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原因?以突出重點,鞏固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以培養(yǎng)其分析、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比如,將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橫向對比,找出兩國選擇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再如,讓學生動手設計表格,將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進行縱向對比,增強知識的系統(tǒng)性。內容大致如下:名稱時間性質革命任務結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統(tǒng)治兩個政權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社會主義制度5.講述“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一目時,教師要突出強調兩個“第一次”,以謳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也可以打出投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幫助和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 有關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中共成立的背景等歷史內容,使學生深刻領會十月革命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巨大推動作用。6.本內容學完后,教師打出投影片《列寧回到彼得格勒》。讓學生解讀這幅圖片所反映的歷史場景。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會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熱烈歡迎?列寧和十月革命的關系如何?讓學生結合本學過的內容回答。最后,教師小結:十月革命的領導人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正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迎了新時代的曙光。從此,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同資本主義制度曲折、長期的斗爭。三、學法指導1.指導學生設計制表,學會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形成歷史知識結構。2.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歷史地圖,解讀歷史圖片,并運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認識有關歷史內容。3.指導學生概括列寧在十月革命過程中的突出貢獻,從中認識領袖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四、問題探究動腦筋想一想:哪些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原因?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繼續(xù)執(zhí)行沙皇政府的內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采取了正確的方針政策;俄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比較集中等。這些原因都與十月革命爆發(fā)有關。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講一個與列寧有關的小故事:1.回憶小學時候學過的──《誠實的孩子》。2.復述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年》中的有關內容。五、參考書目1.劉濤、陳海宏主編《高校世界歷史配套教材?現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歷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3.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遼寧省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高級教師 李鳳)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俄國的社會矛盾激化在大戰(zhàn)期間,沙皇政府不斷加強反動統(tǒng)治,工會組織大部分被解散,罷工遭到殘酷鎮(zhèn)壓,布爾什維克黨在國家議會中的代表被逮捕,黨的報刊全部被查封。大戰(zhàn)還給俄國的國民經濟帶了極端混亂的局面,約1 400萬青壯勞動力脫離生產,被拉去當兵。由于燃料不足,工廠減少了生產,1916年有30多座高爐熄火。農村大片土地荒蕪,物價飛漲,食品奇缺。為了應付戰(zhàn)爭開支,沙皇政府大借外債,僅在軍需訂貨方面,就欠英、法、美三國的債務達到77.69億盧布。俄國的社會矛盾迅速激化。1916年,許多城市開始發(fā)生饑荒,工人運動急劇高漲。這一年罷工有1 500起,人數超過100萬。1917年初,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示威運動在彼得格勒發(fā)生,接著擴展到莫斯科、巴庫等大城市。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歷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罷工已經發(fā)展成為政治罷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戰(zhàn)爭!”等口號。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彼得格勒委員會發(fā)出傳單,號召起義,打倒沙皇專制政權。11日,當時負責領導工作的以莫洛托夫為首的中央局發(fā)出起義號召,工人們立即動員起,解除警察、憲兵的武裝,用武裝自己,起義開始。3月12日(俄歷2月27日)起義席卷全城,許多士兵站在革命人民一邊。工人和革命士兵占領了彈藥庫、兵工廠,打開監(jiān)獄釋放政治犯,并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將軍。正在白俄羅斯大本營(最高統(tǒng)帥部)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圖回到首都,挽回敗局,但由于沿途許多地區(qū)的士兵紛紛起義,沙皇未能得逞。結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權交給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彼得格勒起義的消息傳出,全俄各地都發(fā)生了革命,統(tǒng)治俄國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垮臺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證明了列寧提出的“變帝國主義戰(zhàn)爭為國內戰(zhàn)爭”的口號十分正確。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世系米哈伊爾?羅曼諾夫(1613—1645),1613年7月登位,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tǒng)治。阿歷克塞?米哈伊洛維奇(1645—1676)。費多爾三世(1676—1682)。彼得一世(1682—1725),即彼得大帝。1682年與其兄伊凡五世同時繼位。由其姐索菲婭公主攝政。1689年親政。1696年伊凡五世病死后,為唯一君主。實行改革。女皇葉卡特琳娜一世(1725—1727),彼得一世之妻。彼得二世(1727—1730),彼得一世之孫,他死后,羅曼諾夫王朝男嗣絕。女皇安娜?伊凡諾夫娜(1730—1740),彼得一世之侄女。伊凡六世(1740—1741),安娜的外甥女所生不滿三個月的嬰兒,后被囚18年,1764年被殺。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1741—1761),彼得一世之女。彼得三世(1761—1762),彼得一世之外孫,即位不久被廢黜,后被殺害。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彼得三世之妻,德意志公爵之女,參與廢黜和殺害彼得三世后執(zhí)政。其執(zhí)政時期是俄國農奴制的鼎盛時期。保羅一世(1796—1801),葉卡特琳娜二世所生,名義上是彼得三世之子,1801年被謀殺。亞歷大一世(1801—1825),保羅之子,殺父奪權。神圣同盟的組織者之一。尼古拉一世(1825—1855),保羅之幼子。曾鎮(zhèn)壓波蘭起義(1830~1831年)和匈牙利革命(1848~1849年)。亞歷大二世(1855—1881),1861年實行改革。亞歷大三世(1881—1894)。尼古拉二世(1894—1917),綽號“血腥的尼古拉”,曾鎮(zhèn)壓1905年俄國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尼古拉二世在1918年被槍決。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取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革命后,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蘇維埃是俄國1905年革命中出現過的新型革命組織。最初是領導罷工的代表機關,后成為準備起義的領導機關,又逐漸發(fā)展成為新政權的萌芽。在二月革命中,工人代表蘇維埃、士兵代表蘇維埃相繼出現。它雖然沒有掌握政權機關,但依靠著絕大多數人民,依靠著武裝的工人和士兵。然而,蘇維埃的領導權被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竊取。孟什維克分子齊赫澤當了彼得格勒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和孟什維克分子斯克別列夫當了副主席。3月15日,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全體會議上,他們拒絕布爾什維克的主張,通過了支持臨時政府的決議,把政權拱手交給了資產階級。同一天,臨時政府成立。大地主李沃夫擔任政府總理,資產階級立憲民主黨頭目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長,莫斯科紡織廠主科諾瓦洛夫任工商部長,克倫斯基任司法部長(7月21日,克倫斯基代替已經辭職的李沃夫任臨時政府總理)。在兩個政權中,臨時政府是主要的、實際掌握政權的機關。它代表了俄國資產階級和英、美、法帝國主義的利益,對外繼續(xù)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對內竭力保存舊的國家機器,企圖解散工人武裝,消滅蘇維埃,建立單一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什么二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資產階級竊取了呢?一是二月革命前布爾什維克黨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迫害,列寧被迫僑居瑞士,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等被流放在西伯利亞,這就影響了黨對群眾的組織教育工作。二是廣大工農群眾過去長期生活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之下,沒有參加過政治運動,缺乏政治斗爭的經驗,因此,從思想覺悟上和組織程度上都還跟不上急劇轉變的形勢。三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乘機在工農群眾中散布推翻沙皇政府就是革命的完成,主張把政權交給資產階級,蘇維埃只要在一旁“監(jiān)督”就可以了,從而幫了資產階級的大忙。列寧的《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四月提綱》)1917年4月16日,列寧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早晨,列寧在布爾什維克黨的會議上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然后他又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出席全俄蘇維埃會議的代表聯(lián)席會議上重述了這個報告。以下是這個報告的摘要:“……2.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這個過渡的特點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戰(zhàn)國中,俄國是最自由的國家),另一方面沒有用暴力壓迫群眾的現象,而且群眾對這個資本家政府,對這個和平與社會主義的死敵,抱著不覺悟的輕信態(tài)度。這種特點要求我們,在剛剛覺醒過參加政治生活的極廣大的無產階級群眾中進行黨的工作時必須善于適應這種特殊條。3.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指出它的任何諾言,特別是關于放棄兼并的諾言,完全是謊話。要進行揭露,而不是“要求”這個政府即資本家政府不再是帝國主義政府,這種要求是散布幻想,是不能容許的。4.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在大多數工人代表蘇維埃中我們黨處于少數地位,比起受資產階級影響并把這種影響帶給無產階級的一切小資產階級機會主義分子的聯(lián)盟──從人民社會黨人、社會革命黨人起直到組織委員會(齊赫澤、策列鐵里等)、斯切克洛夫等等止──暫時還處于較弱的少數地位。要向群眾說明:工人代表蘇維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因此,當這個政府還受資產階級影響時,我們的任務只能是耐心地、系統(tǒng)地、堅持不懈地、特別要根據群眾的實際需要說明他們的策略的錯誤。只要我們還是少數,我們就要進行批評,揭示錯誤,同時宣傳全部國家政權歸工人代表蘇維埃的必要性,使群眾從實際經驗中糾正自己的錯誤。5.不要議會制共和國(從工人代表蘇維埃回到議會制共和國是倒退了一步),而要從下到上遍及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共和國。廢除警察、軍隊和官吏。(注:即以普遍的人民武裝代替常備軍。)一切官吏應由選舉產生,并且可以隨時撤換,他們的薪金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平均工資。6.在土地綱領上,應把重點移到雇農代表蘇維埃。沒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國內一切土地收歸國有,由當地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支配。單獨組織貧苦農民代表蘇維埃。把各個大田莊(其面積約100俄畝至300俄畝,根據當地條和其他條由地方機關決定)建成示范農場,由雇農代表進行監(jiān)督,由公家出資經營。7.立刻把全國所有銀行合并成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由工人代表蘇維埃進行監(jiān)督。8.我們的直接任務并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jiān)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注:《列寧選集》第3卷第14~1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臨時政府封閉了《工人之路》報和《士兵報》,并企圖占領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形勢萬分危急。當晚,列寧在《給中央委員會的信》中指出:“情況已經萬分緊急。非常清楚,現在拖延起義真的就等于死亡!瓱o論如何不能讓克倫斯基及其同黨把持政權到25日,一定要今晚解決問題!备鶕袑幍闹甘,黨中央決定提前起義。列寧于當天深夜越過敵人封鎖線,秘密地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7日凌晨1時起義部隊占領了郵政總局。2時攻占了波羅的;疖囌竞湍峁爬蛩够疖囌。接著關閉了政府大樓的照明電路,電話局切斷了臨時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電話。6時左右,赤衛(wèi)隊員、士兵和水兵已經占領了皇宮大橋。除了宮廷廣場和伊薩基耶夫斯卡廣場地區(qū),其他地區(qū)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者的手里。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坐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fā)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但臨時政府仍負隅頑抗,2 000多名軍官和士官生繼續(xù)盤踞著冬宮。下午5~6時,2萬多名革命士兵和赤衛(wèi)隊員、9輛軍車包圍了冬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時20分繳械投降。8時過后,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下達了無條投降的最后通牒書,遭到拒絕。晚9時40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以空彈射擊,發(fā)出攻打冬宮的信號。赤衛(wèi)隊和士兵們在雷鳴般的“烏拉”聲中,迅猛地沖向冬宮。在117級云石階梯上同敵人短兵相接。接著,在1 005個房間里展開了白刃戰(zhàn)。8日凌晨1時50分,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斯莫爾尼宮位于圣彼得堡。1806~1808年由意大利建筑師克瓦倫吉設計建成。原是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院。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和彼得格勒蘇維埃軍事革命委員會設在這里。11月6日夜,列寧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7日晚,在此召開了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一系列重要,選舉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十月革命勝利后,斯莫爾尼宮成為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直到1918年3月才從這里遷到莫斯科。冬宮俄國沙皇的皇宮。建于1754~1762年,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涅瓦河畔。由建筑師拉斯特列里設計建成。1847年大火后重建。宮殿宏大華麗,有1 000多個房間(包括大廳),長200米,寬130米,高22米。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時,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成員都躲在這里。11月7日晚,工人赤衛(wèi)隊和革命士兵沖進這里,逮捕了臨時政府的部長們,彼得格勒的起義取得了勝利。十月革命后,冬宮改為歷史博物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晚10點40分,正當起義部隊攻打冬宮時,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到會的共有673名代表,代表全國400多個蘇維埃組織。其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多數(390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處于孤立地位。第二天清晨5時左右,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同日晚11時左右,大會通過《和平法令》!逗推椒睢肥翘K維埃國家對外政策的第一個法令。它強烈譴責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滔天罪行,建議一切交戰(zhàn)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9日2時左右,通過《土地法令》。法令規(guī)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后,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下設陸海軍、外交、財政、司法、內務、民族事務等13個人民委員部,執(zhí)行無產階級國家的各種職能。斯大林當選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當選為外交人民委員。清晨5點鐘,大會勝利閉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的成立。毛澤東論十月革命“……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chuàng)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guī)律性而起的……”(《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版第303頁)“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是全人類發(fā)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國的廣大人民熱情地慶祝十月革命的40周年,因為這40年的歷史使他們確信,無產階級必然能夠戰(zhàn)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必然能夠戰(zhàn)勝資本主義,被壓迫民族必然能夠戰(zhàn)勝帝國主義。當然,在人民面前還有困難和曲折。但是,列寧在36年前說得好,‘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船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在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11月6日),《人民日報》1957年11月7日)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俄國還處在同德、奧匈等國交戰(zhàn)的狀態(tài)。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必須迅速退出帝國主義戰(zhàn)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建議各交戰(zhàn)國立即停止戰(zhàn)爭,締結公正的和約。但英、法、美等協(xié)約國斷然拒絕和談。于是,蘇維埃政權單獨同德國進行和談。1917年12月3日,談判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進行。德國代表在會上提出了從俄國割出15萬平方千米土地的苛刻條(包括整個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部分地區(qū))。列寧根據當時蘇維埃國家剛剛建立、紅軍正在組建之中、國內反革命力量還很猖獗等情況,主張接受條,退出戰(zhàn)爭,締結和約。但是,當時出席布列斯特會談的蘇維埃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等人反對這樣做,黨中央也沒有通過列寧的主張。1918年2月18日,德軍在前線大舉進攻,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并從北面威脅彼得格勒。黨中央號召人民起保衛(wèi)祖國,年輕的紅軍為粉碎德國的軍事進攻,作出了巨大貢獻。與德國的談判再次進行,德國提出較前更加苛刻的條,增加了對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和高加索等地的領土要求,并要求蘇俄賠款60億盧布。列寧說服其他人接受了這些苛刻條。1918年3月3日,蘇俄同德國等國在布列斯特簽訂了和約。和約的簽訂,使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和平喘息時間,鞏固了無產階級政權,整頓了國家經濟和擴大了紅軍,為以后奪取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和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創(chuàng)造了條。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投降。13日,蘇俄政府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又稱軍事共產主義。蘇俄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社會經濟政策的總稱。1918年9月2日蘇維埃中央執(zhí)委會的決議宣布,將全國變?yōu)檐姞I,“一切為了前線”,“不僅在陸軍和海軍中,并且在糧食業(yè)和運輸業(yè)以及軍事工業(yè)領域內,都應建立軍事制度。”這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在全國開始實施的標志。它的主要內容有:①國內貿易國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于組織一切產品、個人消費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應》的法令。規(guī)定:一切食品、個人消費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國家和合作社組織供應,取代私商。國家繼糧食壟斷制之后,這時開始對糖、茶、鹽、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實行國家壟斷。②余糧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于國家在出產谷物的省份征糧辦法》的命令,在全國各地實行了谷物和飼料的余糧收集制。征收數額由糧食部根據收成情況規(guī)定,原則是富裕農民多征,中農少征,貧農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儲糧一經發(fā)現,當即沒收。③產品配給制。一切非農業(yè)人口都必須加入消費合作社(一度稱消費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種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開始逐漸改為免費供應,使工資實物化,貨幣工資失去實際意義。④勞動義務制。要求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參加勞動,并強迫剝削階級分子參加體力勞動。強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會工作,而不論其擔任何種經常性工作。⑤全部工業(yè)國有化。大工業(yè)國有化是內戰(zhàn)前就開始的,1918年6月正式頒布法令,加快了國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決定,將擁有機械動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沒有機械動力、工人超過10人的私營企業(yè),全部收歸國有。“戰(zhàn)時共產主義”是蘇維埃政權迫于戰(zhàn)爭和經濟嚴重困難而實行的政策,它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發(fā)展的必經階段。但在當時條下,它保證了軍民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對于擊敗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wèi)軍起了巨大作用。形象圖《戰(zhàn)斗中的恰巴耶夫》這是蘇聯(lián)畫家П?華西列也夫的名畫,它生動地反映了恰巴耶夫的形象。恰巴耶夫是蘇維埃國家紅軍戰(zhàn)士英雄主義的象征。恰巴耶夫舊譯夏伯陽,為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的英雄,紅軍的天才指揮員。1887年誕生在喀省切博克薩雷縣的一個貧農家庭里,年幼時當過牧童,做過木匠學徒。1908年應征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因英勇善戰(zhàn)獲得過幾枚十字勛,升為上士。1917年秋,由前方回到尼古拉也夫城參加革命。1918年加入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19年初,他被調往東方戰(zhàn)線擔任旅長。不久提升為第二十五師師長。1919年6月8日,他在指揮部隊攻占烏發(fā)時,頭部受傷,但他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取得勝利,他榮獲紅旗勛。1919年9月4日夜晚,恰巴耶夫師部所在地──烏拉爾的爾比欣斯克(今查帕耶沃)遭到白衛(wèi)軍哥薩克的襲擊、包圍,恰巴耶夫英勇奮戰(zhàn),在突圍渡烏拉爾河時不幸犧牲。恰巴耶夫深得人民和紅軍戰(zhàn)士的愛戴,1923年,原第二十五師政委、恰巴耶夫的親密戰(zhàn)友富爾曼諾夫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恰巴耶夫》。這部作品以后又被搬上銀幕。本上的插圖《戰(zhàn)斗中的恰巴耶夫》生動地表現了恰巴耶夫在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的英勇精神。國內戰(zhàn)爭結束時蘇俄的國民經濟狀況四年的帝國主義大戰(zhàn)和三年國內戰(zhàn)爭,使俄國的工農業(yè)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1920 年的工業(yè)總產值,只等于戰(zhàn)前的30%。其中大工業(yè)的產量只有戰(zhàn)前的15.5%,鋼產量只有戰(zhàn)前的4.6%,生鐵只有戰(zhàn)前的3%左右,煤比戰(zhàn)前減少了2/3,石油減少了3/5。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料,大部分企業(yè)無法開工。2/3的鐵路毀于戰(zhàn)火,整個交通運輸業(yè)因破壞慘重和缺乏燃料而奄奄一息。1920年農業(yè)總產量只等于戰(zhàn)前的65%。國內所有庫存的金屬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國家的狀況正如列寧描繪的那樣:“俄國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擺脫戰(zhàn)爭的,就是其形象正如同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樣,在七年之中把他打得遍體鱗傷”。經濟的破壞,引起了勞動群眾生活狀況的惡化。人民生活必需品,就連面包、衣服和肥皂這樣最起碼的物品都十分匱乏。工人的口糧極少,經常挨餓,于是有一些工人跑到農村去,工人人數銳減。1913年,大工業(yè)中有255萬名工人;1921年時,只剩下140萬人。農民的生活狀況也異常艱苦,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沿用下的余糧收集制和禁止貿易自由的政策,與農民的經濟要求相抵觸,使農民的不滿情緒尤為顯著。在坦波夫省、沃羅涅什和薩拉托夫省,在烏克蘭、頓河和西伯利亞等地發(fā)生的富農叛亂中,有不少中農參加?Μ樖┧玫乃1921年2月28日也發(fā)生了叛亂。列寧清醒地看到了這種危險,指出只有迅速恢復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發(fā)展生產,才能擺脫現在所處的悲慘境地和所忍受的饑寒,才能打退資本家在稍事休息之后可能重新挑起的內戰(zhàn),才能鞏固蘇維埃政權賴以存在的基礎──工農聯(lián)盟。關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史學界掀起了一次研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高潮,其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意見。1.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持這種意見的以復旦大學姜義華為代表,他認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是“十足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是舊俄國專制主義長期統(tǒng)治下形成的政權萬能論以及宗法式的情緒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頭腦侵襲的結果。(注:杜立克:《喀瑯施塔得叛亂及其教訓》,《內蒙古大學學報》1981年增刊。)杜立克也認為,布爾什維克黨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采取的辦法是完全錯誤的,是由于黨的一些領導人為熱情的浪潮所激動,試圖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分配。此外,也有人認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成績有限,錯誤嚴重”。2.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這種觀點以北京大學的謝有實為代表,他認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觀歷史階段,而是戰(zhàn)時客觀現實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歷史條下的產物。它保全了社會最主要的生產力──工人和廣大勞動群眾,保全了遭受戰(zhàn)爭破壞的工業(yè),為恢復生產保全了前提條。戰(zhàn)時共產主義不是農業(yè)社會主義。(注:謝有實:《戰(zhàn)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世界歷史》1981年第1期。)另外,許多人的也強調,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動員了全國的人力、物力供應前線,保證了戰(zhàn)爭的勝利,從而鞏固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保衛(wèi)了國家獨立。3.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王斯德、葉書宗認為,否認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歷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當時種種災難性后果的根是離開了歷史的分析。戰(zhàn)時共產主義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從1918年6月到1919年底,主要為了適應戰(zhàn)爭需要。后期從1920年到1921年初,此時才把適用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特殊措施,用進行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以便“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王斯德、葉書宗:《也論列寧主義和戰(zhàn)時共產主義》,《世界歷史》1982年第2期。張培義指出,由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不同階段,因而它具有雙重性,一方面這些措施產生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使國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證了戰(zhàn)爭的勝利;另一方面由于領導人企圖借助這些措施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最后造成嚴重后果,引起人們強烈不滿和生產力下降。張培義:《戰(zhàn)時共產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總結》,《東師大學報》1982年第1期。此外,張馳、黃濟福都具體分析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功過、經驗教訓。張馳:《如何評價蘇維埃國家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世界經濟》1980年第6期。黃濟福:《也評蘇俄時期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蘇聯(lián)歷史問題》1984年第1期。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san/48462.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上冊全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