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人類開發(fā)和利用水利資源的一項宏大工程已經實施,這就是中國的長江三峽工程。長江三峽工程的構想已有70余年的歷史,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把建設三峽工程的夢想變成現實。這項規(guī)模宏大的工程所投入的勘探工作量之大、從事的地質科技隊伍之廣、參與的國內外專家之多、對有關問題研究之深,為全世界所罕見,地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宏偉的長江三峽工程,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因位于長江干流的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河段而得名。三峽河段上起四川奉節(jié)的白帝城,下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約200公里。經過專家的反復論證,三峽大壩壩址選定于西陵峽中的三斗坪鎮(zhèn)。在壩址選擇中,進行了以南津關為代表的石灰?guī)r壩區(qū)和以三斗坪為代表的結晶巖壩區(qū)共14個比較壩段的勘察研究,除常規(guī)工程地質調查和勘探實驗外,還對兩壩區(qū)突出的地質問題,即石灰?guī)r壩區(qū)的巖溶問題和結晶巖壩區(qū)的風化殼問題進行了專門的工程地質研究。
此外,三峽工程還遇到前所未有的移民問題。三峽水庫移民100余萬,遷建13座縣城和100多個集鎮(zhèn)。在平地很少,滑坡、崩塌叢生的庫區(qū)兩岸的復雜地質環(huán)境中,施加上這樣一個龐大的移民工程,不論在城鎮(zhèn)選址還是在具體工程建設中都會遇到如何適應、保護地質環(huán)境條件,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問題。目前,三峽工程的移民問題已經圓滿地解決了。
三峽工程由大壩、水電站廠房、通航建筑物等主要建筑物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75米,壩軸線總長2309.47米,壩頂高程為185米(指相對下游的吳淞口基面)。正常蓄水位175米,相應的總庫容量為393億立方米。水電站廠房位于電站壩段壩后,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847億KW·h。通航建筑物都將設計建于左岸。
這項人類巨大的工程建成后,可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遭遇大于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時,使用工程的分洪措施可防止并大大降低毀滅性的災害。在電能利用方面,可安裝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水輪發(fā)電機組26臺,總裝機容量達到1820萬千瓦,可極大緩和華中、華東、川東的能源緊張狀況。在航運方面,可大大改善長江、特別是川江渝宜段(重慶—宜昌)的航道條件,對促進西南與華中、華東地區(qū)的物資交流和發(fā)展長江航運事業(yè)產生實際效益。此外,三峽工程建成后還具有巨大的養(yǎng)殖、旅游等方面的前景?傊L江三峽工程是一個開發(fā)條件優(yōu)越、地理位置適中、綜合效益顯著的水利樞紐,被認為是治理開發(fā)長江的一項關鍵工程。
專家預計,由于長江三峽工程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宏大工程,將創(chuàng)下許多驚人的數字,如土石方開挖約1億立方米,土石方填筑約30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約2800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達到28萬噸,鋼筋35萬噸。庫區(qū)將淹沒耕地1.72萬hm2,淹沒區(qū)人口為84.62萬人。
經過精心部署,長江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開工,1997年實施大江截流成功,跨入21世紀后,計劃于2003年完成第一批機組發(fā)電,2009年全部建成。人們感謝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之前的幾十年的時間里,國內外數以千計的科技工作者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包括勘探、設計、科研和反復論證在內的大量前期工作,三峽工程將使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015259.html
相關閱讀:中考地理復習提綱: 人口與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