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生物課改實踐中的新問題及引導策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均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更加開放、靈活了,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是非常可喜的現(xiàn)象,然而,在新課程實施的同時也暴露了不少新的問題。下面僅就這些新問題,談談筆者的引導策略,以供同仁們商榷。

1、問題

1.1課堂駕馭難

新教材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增設了許多活動項目,僅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就有活動項目66個,即探究6、實驗8個、演示實驗4個、調查3個、設計1個、模擬制作1個、課外實驗5個、進一步探究5個、技能訓練8個、觀察與思考9個、資料分析7個。要使活動的順利開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課堂氛圍作為保障,學生只有在民主、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里,才能獨立地探索,大膽自由地發(fā)表見解,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chuàng)造?稍趯嵺`中,不少老師在課堂中只講學生的解放而不求對學生行為的規(guī)范,只講自由、輕松,而不求必要的紀律約束,致使課堂中常出現(xiàn)場面熱鬧、紀律渙散的現(xiàn)象,甚至有的課堂經常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尤其大班額的班級此現(xiàn)象更加嚴重。

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所安排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我在上課時,面對還沒養(yǎng)成習慣的新生以及特殊的實驗材料“鼠婦”,課堂里到處充滿了尖叫聲、打鬧聲,無論我怎么喊也無濟于事,探究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磥斫處煂φn堂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1.2小組討論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因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為增加課堂的活動量,使學生“動”起來,不管客觀的學習內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討論,進行所謂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以為這便是新型的教學了。交流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小組討論中普遍存在這些現(xiàn)象:①氣氛看似熱熱鬧鬧,可實質上有的在討論,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氣氛十分沉悶,討論時只有個別學生在參與;③有時學生討論剛進入高潮,就被老師打斷了,然后由老師詳細講解探究步驟、方法、心得體會等,也有的老師是“無期”的等待,過分放任學生;④小組分享交流時,常常只有幾個好生參與,或學生回答的答案遠遠偏離主題,而且總有許多學生不善于傾聽或尊重別人的發(fā)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磥,一些盲目的、不適宜的小組討論,不但不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學的效率,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助長了一些學生的不良習慣。

1.3教師“角色”的錯位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毙抡n程改革實施以來,“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主體性教學”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教師為凸現(xiàn)學生主體,以為要把舞臺全部交給學生,自己不自覺地由教學的“中心”走向教學“邊緣”,甚至退出教學舞臺當“觀眾”,致使教學成了滿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討論的過程,使課堂變成了學生的“群言堂”、“亂言堂”,教師卻成了旁觀者和沒有明確指向的組織者。

我曾聽過某教師的一堂課,講授的是“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他先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復習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再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覺,引導學生推測出水果所含的物質,接著就要求學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組實驗,自行探究“細胞的組成物質到底是什么?”學生的整個實驗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自主地、盲目地、無序地進行著,直至下課,老師還沒有給予點評。我不知道這種“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動有何意義?當然,我們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師仍然無法擺脫舊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棄“中心地位”,導致過多占用學生的自主活動時間。

2、引導策略

2.1加強課堂教學的組織工作

2.1.1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

實施課改中,不必急于組織教學或開展活動,活動之前應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紀律、行為規(guī)范、集體感、榮譽感以及課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讓學生盡快樹立良好的行為準則和新型的學習理念。

2.1.2合理分組,明確分工

學生間往往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礎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協(xié)助),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同時明確組員間的分工,確定好每個小組的組長、中心發(fā)言人、記錄員和監(jiān)督員等(角色可定期更換,以便學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鍛煉),必要時可提前培養(yǎng)小組長,提高小組長的協(xié)調,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2.1.3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

實施課改中,老師與學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應的班級規(guī)律、學習規(guī)則,并進行必要的訓練,使外在的規(guī)則內化為學生內在的規(guī)則,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行為取向,學會自我控制。

2.2提高小組討論的實效性

2.2.1找準討論的“點”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能否找準問題的“點”,將直接影響著“討論”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教師應在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晝量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熱點、疑點等內容中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材料,使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進行相互交流,在討論中獲取知識。

2.2.2講究提問的藝術性

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問題時,應注重提出問題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問題要具體而明確,問題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難,引導學生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進行探討;②巧妙設計問題情境,使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增加學生對問題的親切感,可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習“合理營養(yǎng)”時,我先列舉班上某一同學的一天飲食情況,分析其合理性,后提問:你最敬重的人是誰?你能為他(她)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嗎?如果能,怎么設計更合理?

2.2.3制定具體的討論細則

討論前,教師要宣布此次討論的具體要求和細則,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如①紀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需要一定紀律來維持的,只有紀律才能使課堂得安全、有序,引人入勝;②時間要求:教師要據具體的內容和學情,制定合理的活動時間,既要給足時間,又不能白白浪費時間;③小組成員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動一開始,小組內部必須明確組員分工,責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結果呈現(xiàn)方式要求: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同時要讓學生明確完成任務的具體目標以及結果的具體呈現(xiàn)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3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發(fā)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首先,教師要處理好“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即教師要主動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多與學生交流,多表揚和激勵學生,多關心和照顧“弱勢群體”,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和主體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揚和發(fā)展。在組織學生活動時,教師要盡量地深入到學生中參與活動,從中不僅可以多幫助和指導基礎薄弱的學生,還可從中特色生物“人才”,同時增進師生感情。其次,教師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職能,既堅決改變過去那種“獨霸課堂”的陋習,又要反對過分放任學生,談“講”色變。我們應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好好研究“講”,正確把握“講”的作用,實實在在地構建嶄新的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精心點評,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引導,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確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困難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正視并認真研究實施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勇于探索和嘗試,善于反思并尋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課程改革一定可以不斷地完善并持續(xù)發(fā)展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112246.html

相關閱讀:初二生物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