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疑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學生只有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目標。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這是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之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自己甘愿做教師問題的奴仆,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一怕影響自己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權威”,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在教學中應“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學具,然后向同桌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幾個頂點、幾個面、幾個棱,二者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抓住了學生之間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表現(xiàn)、自我確認的機會,有力地發(fā)揮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的個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日久天長學生就會逐漸養(yǎng)成敢于提問的良好習慣。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大家知道,每個兒童都具有好奇的天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份天性,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追根問底的欲望,使學生感到確實有疑想問。一般在新課導入時、教學中、結束后都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問架設“梯子”。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多媒體演示三只小熊乘三輛車輪分別是圓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小車的運行情況,學生看得個個哈哈大笑。此時,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正濃,教師趁熱提出:“看了這段動畫后,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說:為什么圓形車輪的車子運行時既快又平穩(wěn)?車輪為什么都是圓的?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在新課結束后,可問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從而來激勵學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還想知道的問題。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問。這就需要教師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剛開始時,教師首先要做好示范提問,讓學生從模仿教師學提問,逐步提高到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只要教師重視引導,指導得法,敢于向書本質疑,向同學質疑,向教師質疑,學生就能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四、適時總結評價,使學生善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教師還應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表現(xiàn)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作簡單的結論性回答。由于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往往會散而亂,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學內容,教師都不能譏諷,而應仔細分析。如由于讀書不夠仔細,可鼓勵其再讀書,爭取自己解決,有的可讓學生討論,合作解決。如在教學年、月、日以后,有的學生提出了“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這顯然屬于看書不仔細,可讓學生自己看書來解答。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公歷年份是400的倍數的一定是閏年嗎?”通過課后查閱資料,才知道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時,都不是閏年。還可在班中每周評選“數學小精靈”等,樹立榜樣。并讓善于提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從而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使自己的問題能提在關鍵處,提在點子上。

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長期的訓練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131117.html

相關閱讀: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