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蒹葭層次結構】,這首詩就是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xiàn)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zhí)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zhí)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赏y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zhí)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xiàn)。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fā)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chǎn)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這是地點的轉(zhuǎn)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xiàn)抒情主人公堅執(zhí)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jīng)》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xiàn)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凄凄”,使全文聲情兼?zhèn)洹?/p>
總結: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fā)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20741.html
相關閱讀:初一語文社戲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