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之紡錘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初二生物上冊之紡錘絲】,光學顯微鏡下所見到的有絲分裂期組成紡錘體的絲狀結構之總稱。在經(jīng)過固定的細胞中,可看到紡錘體內(nèi)有許多絲狀結構。

  紡錘絲

  紡錘絲牽引姐妹染色單體并在細胞增殖的后期將姐妹染色單體分裂為一對姐妹染色體。

  動物細胞的紡錘絲由中心體釋放。

  植物細胞的紡錘絲由細胞兩極發(fā)出,看起來是憑空出來的,其實細胞質(zhì)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微管和微絲,只是在有絲分裂中期以后,這些微管聚合起來,形成紡錘絲。

  構成紡錘體的紡錘絲有四種類型:

  染色體牽絲(chromosomal fiber) 一端與染色體著絲點相連,另一端向極的方向延伸

  連續(xù)絲(continuous fiber) 不與染色體相連,而是從一極直接延伸到另一極,這兩類都是由75—150根微管聚成的束。

  中間絲(intermediate filament;IF)存在于真核細胞中介于微絲和微管之間,直徑約10 nm的纖絲。是最穩(wěn)定的細胞骨架成分,主要起支撐作用。

  星體絲(astral ray;astral fiber ) 星體絲也稱星射線,由兩極的中心體射出,它只存在于有星紡錘體的細胞內(nèi)。

  總結:在用戊二醛固定的細胞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紡錘體是由直徑約20納米的微管所組成,著絲粒絲是由成束的微管組成。在光學顯微鏡下所能看到的固定細胞中的許多“紡錘絲”是微管次生聚合圖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37459.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生物試題之人體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