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于地理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內容,我們是老師的講解。

  地理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情感投入,激發(fā)創(chuàng)造熱情

  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創(chuàng)制性人格因素,這些因素將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烈、喚醒、鼓舞。”(第斯多惠語)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得投入教學情感,在教學中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愉悅情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和態(tài)度,變被動學習過程為積極主動探索過程,變學好為好學,變學會為會學。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只有積極主動的“做”與“悟”,才能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發(fā)展。

  二、問題導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研究探索。強化問題意識與宏揚質疑精神是成功開展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教學的切入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說過:“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但是,在學校里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學‘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段話,令人深思,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答,而提問的權利大多是教師,這就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自主學習應從學‘問’開始,而不是學‘答’。學‘問’應直面‘原始問題’。這是揚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時機提出問題,應成為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要內容,這樣,促使學生在勤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好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創(chuàng)新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是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是地理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1)為學生質疑問難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沒有任何形態(tài)的水嗎?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有無存在生命產生條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嚴密?為什么喜馬拉雅山坡上發(fā)現(xiàn)有海生貝類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探明有煤的分布?(2)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例如:地方時、區(qū)時的計算應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有同學質疑:那么在日界線以東的西十二區(qū)日期為什么要減一天呢?對于這樣的疑問,教師首先應給予鼓勵,然后經學生討論后作答,千萬不可打擊其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3)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例如:我們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許多地表形態(tài)和構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礦、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質疑:板塊構造學說無懈可擊嗎?學完“溫室效應”后,激發(fā)質疑:地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都是惡果嗎?(4)提供學生質疑問難的時空。當學生的思維囿于一個小環(huán)境、或受舊知和思維定勢的影響而無法突破時,教師要留有思維質疑的余地。例如:今天的美國就準備造一個月球,那么,100億年后,科技將會更加發(fā)達,人類是否可造一個太陽?或地球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顆恒星作“*山”呢?(5)為學生設置“憤”、“悱”情景。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憤”、“悱”情景,使學生處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究行動。

  學生問題的提出,是學生關注未來、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的良好愿望,是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良好體現(xiàn),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沒有肯定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肯定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三、注重實用,達成創(chuàng)新目標

  注重實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于生產生活,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這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會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運用能力,進入信息社會,大量信息以圖像數(shù)據(jù)形式出現(xiàn),而地理圖像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圖像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并應用于實際尤具現(xiàn)實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廣泛,比如: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樓高與樓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知識,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學習過程是重點。

  例如:冬季,為使40ºN地區(qū)的塑料大棚(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獲得充足的光熱,塑料大棚的斜坡與地面傾角應不大于:

  A 66º34’ B 63º26’ C 26º34’ D 23º26’

  思維過程是這樣的:

 。1) 由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40N)知,斜坡面應朝南;

  (2) 要使塑料大棚內獲充足的陽光,則太陽光線就應與斜面保持垂直(如圖所示);則

  H+a=90º

 。3) 求出冬至日時,某地(40N)的正午太陽高度(H):

  90º-H=40º+23º26'  H=26º34' 那么,

  a=90º-26º34'=63º26' 故:冬至日大棚的角度應為63º26'

 。4) 冬至日時的太陽高度為全年最小值;

  故:冬至日時的大棚角度就是全年最大值,即a<=63º26'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向學生示范式的展示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己的學習過程,注重引導學生創(chuàng)制性學習,著力啟發(fā)誘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相聯(lián)系,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利于今后在相似的學習情境中主動遷移,舉一反三,形成獨具特點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學以致用,以達成創(chuàng)新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69927.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復習資料之美國畜牧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