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之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戰(zhàn)爭背景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勝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對英軍占領運河區(qū),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于1956年6月13日前將占領軍撤出運河區(qū)。埃及為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和抵御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后,于1955年9月與蘇聯(lián)、民主德國、波蘭簽訂貿(mào)易協(xié)定,購買蘇聯(lián)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
為迫使埃及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發(fā)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 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于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于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高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
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
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主張?zhí)K伊士運河“國際化”,并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后,美國、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討論。
總結:為了一些利益各國之間展開了戰(zhàn)爭,可以說利益面前,誰于爭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75280.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赤道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