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學論文之顯微鏡的發(fā)明】下面是一篇關于寫顯微鏡的發(fā)明教學論文的學習,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顯微鏡的發(fā)明
17世紀70年代的時候,荷蘭德爾夫市有一位看門人,叫列文虎克。之前列文虎克可跟別人學過磨制眼鏡片的手藝。因此,一有空閑,他就喜歡磨磨鏡片。
有一天,他透過兩片透鏡驚奇的發(fā)現(xiàn),鏡片后的一枚鐵釘變大了,列文虎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鐵釘仔細看,發(fā)現(xiàn)它又變回了原樣。再放到兩片透鏡后去看,鐵釘又變大了。列文虎克恍然大悟,原來是兩片鏡片在起作用!后來,列文虎克做了一個金屬支架和一個小圓筒,把兩個透鏡分別裝在圓筒的兩頭,還安上了旋鈕,以便調(diào)節(jié)透鏡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就這樣制成了。
列文虎克不僅僅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人。
積葉成書
元末明初,有位鄉(xiāng)村教師叫陶宗儀,因家境貧寒,在教學之余下田耕作。休息時便把教學心得和詩作、見聞寫到伸手撿到的干樹葉上,然后把他們放進一口甕里,裝滿了就埋在一棵樹下。10年后,他讓學生挖出10個裝滿樹葉的甕,并將樹葉上的文字整理成一部書,叫《南樹輟耕錄》,共30卷?芍^“積葉成書”。
【學科綜合】
一、典型例題分析
例1.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時,下列哪種目鏡和物鏡的組合在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 )
A. 目鏡10x 物鏡10x B.目鏡10x 物鏡40xC. 目鏡5 x 物鏡10x D. 目鏡5x 物鏡45x
解析:本題考查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及放大倍數(shù)與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之間的關系。放大倍數(shù)=物鏡放大倍數(shù) 目鏡放大倍數(shù)。由于顯微鏡放大的倍數(shù)越大,鏡下的細胞體積越大,而鏡下的視野越小,放大倍數(shù)越大,其視野越大,所以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在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越多。 答案: C
例2.如圖所示,A,B為物鏡,C,D為目鏡,E,F(xiàn)為物鏡與標本間的距離。欲獲得最大放大倍數(shù)的效果,其正確的組合是 ( )
A.A C E B. B D F'' C. B C E D. B D E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學生使用顯微鏡的綜合能力。要求熟悉物鏡、目鏡、鏡頭長短與鏡頭倍數(shù)的關系,物鏡與標本間的距離與放大倍數(shù)的關系,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等。一般物鏡鏡頭越長,倍數(shù)越高, 目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物鏡與標本間的距離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小,反之,放大倍數(shù)越大。
例3. 在顯微鏡下,要使物像向上移動,就要向 移動裝片或切片,要使物像向左移動,就要向 移動裝片或切片。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顯微鏡成像問題。顯微鏡所成像為倒像,所以應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裝片或切片,才能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而這個相反方向是指與實際位置相反的方向,不是與物像相反的方向,因此,應首先找到觀察物的實際位置。 答案:下 右
例4 在影響顯微鏡視野亮度的因素中,一般要仔細調(diào)節(jié)的是 ( )
A.光源方向 B.光圈孔的大小 C.目鏡與物鏡的組合 D.反光鏡與光源的適合度
解析:本題考察顯微鏡對光的實際操作問題。在影響顯微鏡視野亮度的因素中,光源方向、光圈孔的大小都容易對準和調(diào)節(jié), 目鏡與物鏡組合的倍數(shù)高低雖然也影響視野的亮度,但在實際使用中,對鏡頭的組合主要是根據(jù)被觀察物體的大小來確定的。顯微鏡視野中的光,是反光鏡收集的光源并反射到視野中的光,其亮度受光源方向和明暗、反光鏡的平面和凹面、反光鏡的傾斜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影響顯微鏡視野亮度的因素中,反光鏡與光源的適合度往往需要仔細調(diào)節(jié)。 答案:D
例5 一位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的永久裝片時,雖然視野白亮,但怎么也找不到物像,這是為什么呢?請你幫他找到原因。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顯微鏡操作中調(diào)焦應注意的問題,也是顯微鏡操作中最難掌握的技能。視野白亮說明對光成功了,那么找不到物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標本可能沒有正對通光孔,物象自然不能成像在視野里,這里應重新放置標本;二是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的速度過快,這時應緩緩上升鏡筒。
答案:往載物臺上安放裝片時,標本沒有正對通光孔中心,或是鏡筒上升速度過快,一瞬而過,或是鏡頭污染嚴重。
二、基礎練習
選擇題
1.觀察臨時裝片時不宜將顯微鏡向后傾斜,其原因是( )。
A 容易使裝片里的液體溢出,污染顯微鏡 B 不便調(diào)焦
C 容易使裝片滑動,不便觀察 D 不便對光
2 使用顯微鏡時,應把顯微鏡擺在實驗者前的實驗臺①處,以便用②觀察,用③看著畫圖了其中①②③依次是( )。
A 正前方、右眼、左眼 B 正前偏左、右眼、左眼
C 正前偏左、左眼、右眼 D 正前偏右、左眼、右眼
3、若不動顯微鏡的其他部分,只是轉動轉換器,將物鏡由10X轉成40X,視野中的光線將會 ( )
A 變亮 B 變暗 C 無變化 D 變化無規(guī)律
4 如果在載玻片上寫一個“p”字,用低倍鏡觀察,在視野內(nèi)所見的圖像是 ( )
A.p B.b C.d D.q
5 某物像在顯微鏡視野的右上方,要把該物像移至視野的正中央,移動玻片標本的方向是( )
A 左下方 B 左上方 C 右上方 D 右下方
6 小明在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看到了一個小黑點,移動載玻片和物鏡,小黑點不動,由此可判斷小黑點可能在 ( )
A 目鏡上 B 物鏡上 C 載玻片上 D 反光鏡上
7 一臺顯微鏡的兩個目鏡分別為5倍與10倍,物鏡分別為10倍與45倍,這臺顯微鏡的最小放倍數(shù)和最大放大倍數(shù)分別為 ( )
A 15倍和55倍 B 50倍和450倍 C 5倍和45倍 D 100倍和225倍
8 采集植物標本時,下列哪種方法是正確的 ( )
A.采集有花的植物標本時,把花去掉 B.采集標本時可嘗葉片和果實
C.應采集各種器官都盡可能齊全的植株,并完整地保存
D.把采集到的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等分離出來,分別保存
9 用顯微鏡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 ( )
A 能讓光線透過 B 便于放置在載玻片上 C 不易污染物鏡
易于染色
10 對光以后,從目鏡中看到的視野應該是 ( )
A.白亮的 B 有直射陽光的 C 暗灰的 D 黑暗的
11.欲將低倍鏡下觀察的目鏡換用高倍鏡觀察,必須將此細胞移至視野中央,目的是( )
A.視野變大 B 視野變亮 C 目標在視野中 D 物像清晰
12.下列對于克隆技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 為保存物種提供了依據(jù) B 為器官移植創(chuàng)造了條件
C 證明了動物體細胞的“全能性” D 是人類認識自己新紀元的標志
判斷題(正確的在括號內(nèi)畫“√”,錯誤的在括號內(nèi)畫‘‘X”)
1.物鏡沒有對準通光孔,也能看到較明亮的圓形視野。 ( )
2.臘葉標本是將采集的植物壓平、干燥、裝貼而成的標本。 ( )
3.反光鏡有兩個鏡面,光線強時使用平面鏡,光線弱時使用凹面鏡。 ( )
4.1997年,英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地培養(yǎng)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它現(xiàn)在依然活得很好。 ( )
5.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之和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數(shù)。 ( )
6.顯微鏡中物像移動的方向與標本的移動方向是相反的。 ( )
通過上面對顯微鏡的發(fā)明知識的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的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94953.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生物復習資料之植物的有性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