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詩歌音調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三語文總結之詩歌音調】,色有色調,音有音調,一幅圖畫往往用各種色相組成,色與色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色彩的調子。稱為色調。一首樂曲由各種聲音組成。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不同風格的音調。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借助平仄組織起來的。平仄是字音聲調的區(qū)別,平反有規(guī)律的交替和重復,也可以形成書奏,但并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戍音調的和諧。

  那么,平民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呢,音韻學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說是長短之分,有的說是高低之別。趙元任先生經過實驗認為:“一字聲調之構成,可以此字之音高與時間之函數關系為完全適度之準確定義。”這就是說平民與聲音的長短、高低都有關系。但這種測定并沒有考慮上下文的影響拿詩來說,一句詩里每個字讀音的長短,要受詩句節(jié)頓規(guī)律的制約。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讀音的長短并非固定不變的。例如,平聲字應當是較長的音、但若在詩句的第一個音節(jié)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兩句詩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該成長音豈不可笑,相反地、一個厭聲字本來應該讀得比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詩的第二個音節(jié)的位置,或七言詩第四個音節(jié)的位置,卻須適當拖長一例如:“君家何處講,妾住在橫塘”第二句的那個“住”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那個“盡”字,都是仄聲,卻要讀成長音。這樣看來,在詩句之中平民的區(qū)別主要不在聲音的長短上,而在聲音的高低土?梢哉f平仄律是借助有規(guī)律的抑揚變化,以造成音調的和諧優(yōu)美。

  齊梁以前并不知道聲調的區(qū)別,齊梁之際才發(fā)現平上去入四種聲調!赌鲜?陸厥傳》云:“永明間,盛為文章。……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世呼為‘永明體’。”《梁書?沈約傳》云:“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梁書。庚肩吾傳》云:“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眺。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穎偏重于四聲本身的研究,沈約致力于四聲在詩中的應用。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的一段話,可以說是運用四聲的總綱領:“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者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所謂宮羽、低昂、浮切、輕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簡單地說就是要求一句之內或兩句之間各字的聲調要有符合規(guī)律的變化。沈約還創(chuàng)立了“八病”說,規(guī)定了八種應當避忌的聲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都是屬于聲調方面的。“八病”是消極的避忌,轉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從永明年間的沈約到初唐的沈儉期、宋之間,這個過程大概有兩百年。平區(qū)的格律配上神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詩的句數、字數,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

  總結: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也就構成了詩的音調。聲音的組合受審美規(guī)律支配,符合規(guī)律的諧,違背規(guī)律的拗。音樂中有協和音程與不協合音程。中國古典詩歌有律句與拗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07095.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第二階段新課程標準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