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數學新課程它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更注重讓學生在生產實踐的大背景中學習數學知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形式也變得靈活多樣,尤其是數學活動課的開展,給初中數學教學注入了勃勃生機,使數學的教與學變成了一種樂趣,教學的效果明顯增強。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活動,教學,參與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活動課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課程。它可以彌補數學學科實踐能力的不足,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興趣、個性、特長等自主、和諧的發(fā)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它提倡的是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方式,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一、數學活動課的地位、作用與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完全改革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單一課程結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筆者認為,新增實踐活動課內容,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與國際教學接軌,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開展數學活動課,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素質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中學數學教學,不難發(fā)現,我們的數學課堂仍難以給予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陳舊的教學方法、單調的課堂交流、枯燥的教學訓練,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實施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也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巨大變化。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創(chuàng)新,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及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同時也為活動課程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fā)展,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為活動而活動、為競賽而競賽、為發(fā)展特長而發(fā)展特長。
二、用新課程理念豐富數學活動課的教學過程
數學活動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顒邮禽d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顒又屑劝ú僮餍曰顒樱▌邮郑,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導、學、做三合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實踐與自主是數學活動課的精髓,因而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如:筆者在設計《截一個幾何體》這一活動課時,做了一個前期準備:即在上課之前,便引導學生準備一些易切割的立方體材料,如蘿卜、馬鈴薯、粘土等。在做立方體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空間圖形及實踐操作經驗。在截幾何體的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書上給出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切與截,讓他們在操作中尋求結果。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填寫活動報告,總結活動過程。自始至終,都由學生占主導地位,讓他們在經歷觀察、猜想、實際操作、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能力。
在數學活動課的設計中,注重形式的多樣是必不可少的,筆者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實際,采用多種多樣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
1、寓教于樂,增強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節(jié)《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撲克牌,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負數,黑色撲克牌代表正數,請先算出±24點的同學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然后當眾公布,想好24的同學馬上到黑板寫出過程。也可組織活動比賽,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進行小組比賽,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級的擂臺賽,學生經常玩這種游戲,對他們運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在游戲過程中,快樂、競賽的氣氛,使他們覺得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還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講故事不但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家嚴謹、刻苦、勤奮的作風,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配合已學過的數學基礎知識,設計“數學故事會”活動,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有趣的數學知識,介紹好的學習經驗,指導學法。如“棋盤上的學問”、“代數的由來”、“七巧板的來歷”、“瞎轉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精選內容,注重普及性。數學活動課既然列入了課程計劃,就應當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的活動內容既要拓寬知識面,突出重點,又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內容既要有科普知識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動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又要有階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了《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后,筆者安排了一節(jié)電腦操作的活動課,讓每個學生自己上機操作“七巧板的拼圖”及“圖案設計”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把他們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創(chuàng)造園地”,讓同學們及教師進行投票評價。由于注重普及,激發(fā)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活動課中,也應考慮到異步性原則,提倡保留“異步”。數學活動課不象數學學科課,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至少“及格”,最好“優(yōu)秀”,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顒诱n師生均可“放開”,同一年級同一內容,在培養(yǎng)層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許差異,發(fā)展上不受限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允許學生在活動中興趣轉移,以滿足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的需求,適應每個學生不同發(fā)展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有所得。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79452.html
相關閱讀:如何讓初中生開開心心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