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年,黨項族首領(lǐng)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夏在宋的西北,史稱西夏。
西夏的制度:
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設(shè)中書省、樞密院等機構(gòu)。分掌行政、軍事大權(quán)。元昊推行科舉制,以選拔官吏;還命人仿照漢文楷書字體,創(chuàng)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既吸收了漢文化,又保留了黨項族的風俗,如各部酋長行獵,有所獲則圍坐而飲,割鮮為食。西夏的官職分為漢制和黨項官職兩個系統(tǒng)。漢制官職由黨項人和漢人分別擔任,黨項官職專授黨項人。軍事制度仍然保持部落兵制度,全民皆兵,軍隊不脫離生產(chǎn)。帶兵的官就是部落首領(lǐng)。
西夏的地理位置:

黨項族的起源: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jīng)常聯(lián)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nèi)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shù)個大部落。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lǐng)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國公成為當?shù)氐姆?zhèn)勢力。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tǒng)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jīng)過200多年建設(shè),平夏地區(qū)非常富饒,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無非是甘愿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zhèn)兵權(quán),但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趙光義削藩鎮(zhèn)的兵權(quán),把李氏親族遷移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于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公元985年(雍熙二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并占據(jù)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公元996年(至道二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陜西靖邊)、靜(陜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89336.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