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早期基督教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新舊約全書為圣經(jīng),信仰人類有原罪,相信耶穌為神子并被釘十字架從而洗清人類原罪、拯救人類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與猶太教有關聯(lián),基督教發(fā)源于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qū)猶太人社會,并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根據(jù)希臘文翻譯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圣經(jīng)為基督教圣經(jīng)舊約全書。

《圣經(jīng)》: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正式經(jīng)典,又稱《新舊約全書》。被奉為教義和神學的根本依據(jù)。內(nèi)容主要包括歷史、傳奇、律法、詩歌、論述、書函等。將這些書定為正典圣書者認為各書具有神的啟示和旨意。

基督教出現(xiàn)的背景:
1.早期的基督教受猶太教影響,產(chǎn)生于巴勒斯坦地區(qū)的中下層猶太人中間;
2.巴勒斯坦地區(qū)瀕臨地中海,受猶太教和古希臘思想文化影響顯著;
3.基督教反映了下層人民對現(xiàn)實不滿的訴求。

基督教的發(fā)展:
直到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從而使基督教成為政府所允許的宗教。325年,尼西亞信經(jīng)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并成為基督教的最基礎的原則,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這一原則。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迅速發(fā)展起來。

基督教的分裂:

1.兩派:以希臘語地區(qū)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qū)為中心的西派。
2.11世紀,東西兩派教會分裂,東部稱正教,即東正教;西部稱公教,即天主教。
3.14世紀宗教改的時候,出現(xiàn)新教。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chuàng)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tài),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現(xiàn)藏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在這幅畫上,達·芬奇是這樣來構思這一題材的,他對稱地設計了兩邊六個門徒的形體動作: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大多數(shù)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么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墻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只光輪環(huán)繞在耶穌的頭上。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于故事的發(fā)生的中心。


耶穌左手邊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馬,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xiàn)出來,好像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并坐的圣亞各伯張開兩手,他試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表示:“這是多么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他的臉由于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他右手邊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圣.約翰,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像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jīng)領悟了他主人的話。而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shù)娜,錢袋里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達·芬奇采取了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聽了耶穌的話后,猶大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這十三個人中,只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圣.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輕的圣.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后;鹦缘谋说,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他手中已握著一把剛切了面包的刀,無意地靠近了猶大的肋部。在耶穌右邊的外面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好像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lián)系。這三個人都面向耶穌。耶穌左手邊還剩下最后三個門徒,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后,自發(fā)地談論起什么來,三人的手都指向餐桌的中央。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jié)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于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xiàn)。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lián)系,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xià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95705.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