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辛丑條約》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辛丑條約》: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李鴻章與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國、西班牙和荷蘭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
內(nèi)容:
1.賠款。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2.劃定使館區(qū)。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qū),成為“國中之國”。在區(qū)內(nèi)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3.拆炮臺、駐軍隊。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臺,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山海關至北京沿鐵路的12個地方駐扎軍隊。
4.脅迫清政府承諾鎮(zhèn)壓反帝斗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質(zhì)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zhèn)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5.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的特點:
第一,懲罰對象主要是中國人民。列強要求賠款4.5億兩白銀,當時中國人口4.5億,用意是要每個中國人都向他們交納1兩白銀的“罰金”,以此懲罰、侮辱所有的中國人;發(fā)生反帝斗爭的城鎮(zhèn),一律停止科考五年,顯示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打擊和在精神上對他們的壓制。
第二,沒有割地等相關條款。帝國主義很想瓜分中國,但由于各國矛盾錯綜復雜,更由于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對中國領土的割占要求。
第三,既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又加以嚴格控制。此條約懲辦義務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但并未處置慈禧太后,相反,繼續(xù)推行“以華治華”的策略,確立清政府繼續(xù)充當他們在華的代理人。

《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guī)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jīng)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qū),使清政府完全處于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的規(guī)定,使帝國主義侵略者完全控制了京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
3.按照條約規(guī)定,清朝官吏嚴厲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幫兇。
4.該設外務部的規(guī)定,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shù)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奴仆的地位,從此,清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1840年??1842年,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年??1860年,英法發(fā)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簽訂了《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1894年??1895年,日本發(fā)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1901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簽訂《辛丑條約》的現(xiàn)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306599.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