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時、地利、人和!
2.
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論述了哪兩方面的內容?【①論述天時不如地利。②論述地利不如人和。】
4.
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環(huán)而攻之”說明了什么?【極言城小,容易攻打。“環(huán)而攻之”說明了攻勢之大。】
5.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勝”,說明守城和攻城雙方各占什么條件?說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時。說明“天時不如地利”!
6.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別從什么角度說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先從進攻一方失利說,再從防御一方失利說。這樣寫使行文簡潔。】
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雙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裝備精良、糧食充足,但“委而去之”,這說明守城、攻城雙方各占什么條件?說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說明“地利不如人和”!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連用雙重否定排比,強調了什么?三個句子的順序為什么不能顛倒?【強調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國順序排列的,是遞進關系,必須將前一個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9.
全文的主旨句(結論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
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樣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1.
君子“戰(zhàn)必勝”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憑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擁護他的前提條件,去攻打連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12.
君子“戰(zhàn)必勝”的結果說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2.
本文體現出的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人和是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條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鞏固天下!
13.
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得道”?“得道”的結果怎樣?【施行“王道”,即仁政。結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戰(zhàn)必勝”!
14.
孟子寫本文的目的是講戰(zhàn)爭嗎?【不是。是借助戰(zhàn)爭講民心向背,論實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國!
15.
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須堅持怎樣的原則?【謙虛真誠,與人為善;心系他人,團結友愛;擯棄私欲,胸襟開闊;明事理,辨是非。】
16.
《三國演義》再現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的歷史畫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國各占怎樣的優(yōu)勢?【魏占天時,吳占地利,蜀占人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07487.html
相關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濟南的冬天》比較閱讀及答案
《三峽》《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及答案【?湖北省襄陽市中考】
《出師表》比較閱讀題及答案
《陳涉世家 司馬遷》復習整理
課內閱讀《爸爸的花兒落了》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