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
*凡爾賽條約的概念,背后的理論說明,以及德國對這個和約的反應。
*希特勒奪權的主要事件和他在1938年以前的國內主要政策和行為的詳細情況。
*20世紀20-30年代,國聯(lián)的確立和效用。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外交政策的關鍵事件,以及希特勒不斷挑戰(zhàn)凡爾賽條約的原因。
*在20世紀20—30年代,世界許多列強(例如美國、英國、法國、蘇聯(lián))為什么要么實行孤立政策,要么尋求和平。
每個研究組應該為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出示一份兩頁紙的報告,并做一個5-10分鐘的陳述匯報,總結小組的研究成果。學生們通過構建那一歷史時期原本的和年代的框架,很可能已弄清楚了導致張伯倫執(zhí)行他的政策的背景。
介紹歷史證據
關鍵的任務是要求學生分析和評價與那一困境相關的歷史證據。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可以把一個班分成幾組,給每一組一套列在附錄中的資料卡。每一組有一個成員應該記錄本組的決議。研究小組應該討論每個資料,并判定它是否支持張伯倫綏靖希特勒的決定,或者反對他的決定,或者是其他不同的意見。當組員們得出一個決議時,記錄者應該對資料進行注釋,并在合適的專欄中記錄小組共同的決議。一旦完成之后,全班可以討論被各組得出的資料和決議。
學生調查歷史資料
一些教師可能希望通過要求學生超越課堂上提供的資料以擴大他們的作業(yè)范圍。的確,學生應該意識到在課堂之外還存在有大量的證據。一旦學生接受了調查題目(見附錄),他們應決定哪些學生研究哪個問題,每個學生研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這項工作可以在家里或者在班里做,最后總結成一份一頁紙的報告。每一組的學生互相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用這種方法,小組的成員互相合作,豐富他們對那一時期的相互理解。教師然后可以針對學生討論的問題和提出的觀點加以引導。
集體評價:支持和反對張伯倫綏靖政策的原因
一旦全班學生已對事件獲得了詳實的了解,就需要對張伯倫的政策進行評價了。當班級成員重新回到他們原來的小組時,研究小組將運用來自資料卡和他們自己的研究信息,以及其他相關的證據,判定五個最有力的反對張伯倫執(zhí)行綏靖政策的觀點和五個最有力的支持的觀點。小組可以以投影和大圖表的形式總結他們的發(fā)現(xiàn)。每一組應該有一個代表來解釋他們的觀點。學生有必要運用歷史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然后,全班討論每組的決議。
構建一個支持結論的觀點
小組和全班討論之后,所有的學生將對主要觀點獲得一個適當?shù)睦斫狻R驗槊總學生積極地參與那一歷史情境,而且他們對那一時期的理解是以一種容易理解的、有意義的方式進行的,所以他們完全可以承擔評價張伯倫行為的困難任務。
通過這樣的神入練習,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事件,積極參與構建對歷史的一種看法。在神入練習結束時,學生不僅掌握了各種歷史證據,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認真的思考,理解、知曉和評價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行為。
附錄原本與年代
20世紀30年代德國外交政策的主要事件: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三巨頭(英國、法國和美國)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懲罰德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一個條約已被簽署來限制德國軍備的規(guī)模并割走德國的領土。許多德國人,包括希特勒,覺得這個條約太苛刻,并發(fā)誓復仇。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zhí)政剛三天,就告訴德國軍隊司令:重新武裝德國是頭等大事,這需要秘密地進行。這主要是針對凡爾賽條約的條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24450.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