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夏,悠悠思想。思想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朝代的靈魂,也是一定時期的真實寫照,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各民族的思想文明相互融合,吸收,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社會的思想經過萌生,發(fā)展,逐漸形成了體系?偟膩碚f,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元性
盛世華夏,具有深厚的思想根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派別之間爭相發(fā)表論見,儒家以“仁”為核心,調節(jié)人際關系,追求和諧;道家追求無為而治,知足常樂,順應自然;法家追求依法治國,倡導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墨家追求“兼愛”、“非攻”、“尚賢”;兵家重戰(zhàn)爭謀略計策,到底還是希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追求和平?偟膩碚f,中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墨、道、法、兵等各家并長的體系,充分體現(xiàn)了其多元化的特性。
二、包容性
中國社會的思想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早在諸子百家時期,各派思想相互攻訐,同時又相互吸收,取長補短,各家博采眾長,思想內涵不斷豐富,提升。以儒家為例,在董仲舒時期,他以儒家思想為本體,融合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學說,創(chuàng)立了新的儒學體系,為儒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此后,儒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處于統(tǒng)治地位。在以后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的思想不僅內部之間相互包容,同時更吸收了印度,波斯等中原王朝之外的文化思想,中原思想與域外思想相互借鑒,和諧共存,共同發(fā)展。
三、擴展性(外延性)
中國社會思想在歷史上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也影響到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體系)的形成與世界的文明發(fā)展。以儒家思想為例,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達500多個,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而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儒家中的朱子學思想于13世紀20年代就開始傳入與中國鄰近的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近代,隨著華人的不斷外移,朱子學開始傳播到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國。東南亞的華人還把朱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論國、平天下”作為他們個人發(fā)展模式;作為他們“安身立命、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德具體化,賦予現(xiàn)代化和新加坡化的內容,把其當作一以貫之的治國之綱。20世紀中葉以后,東南亞更是興起了一股朱子學研究熱,他們把朱子學作為解決西方物質文明給社會帶來弊病的方法,認為朱子學是治心之學,加以推崇。
歐洲人知道朱熹是從16世紀開始的,其影響主要在知識界。17—18世紀,朱子學在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等許多啟蒙思想家都曾研究過朱子學,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美國到18世紀才由來華傳教士傳入朱子學,但二十世紀以來,美國對朱子學的研究卻出現(xiàn)了熱潮。
道家思想也對世界文明了產生重要影響。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7世紀中葉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17條憲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戶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注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1935年,日本學者岡田茂吉還借鑒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農法。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敘說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fā)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脫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
據(jù)西方學者統(tǒng)計,從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的譯本問世。又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于《圣經》。據(jù)德國電視臺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經》。一位叫馬克的德國人說:“這是中國的經典,也是我們的經典。” 道家自然無為、去偽存真、知足不爭等理念,在文明高度發(fā)展因而其負面問題愈發(fā)顯現(xiàn)的當代社會,自然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認同。
四、持續(xù)性
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與中國古代的文明歷史一樣,不曾斷過,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思想內涵最豐富,最具生命力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經過春秋時期孔夫子創(chuàng)立,到西漢董仲舒發(fā)展新儒學,至此成為中國古代思想的主流,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到宋朝時期,成為了具有官方哲學的思想。在明末清初和新文化運動時期,雖然遭到批判,但也持續(xù)發(fā)展了下來。如今在全世界掀起的國學熱,更是中國思想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最好印證。正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傳承與不斷持續(xù)發(fā)展,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曾長期領先。
五、經世致用性
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史上,盡管遭受到各種非儒家思想特別是外來文化的多次批判和沖擊,但并沒有消失在文化舞臺上,而是表現(xiàn)了極強的適應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實效性——經世致用。
儒家經典《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惫糯咳,尤其在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做官所必須的教科書后,大力研習儒家經典,更是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一生的抱負,希望能上解廟堂之憂,下許黎民之苦,建立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大同社會,這是他們一生的追求。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族乃至各國思想文化如銀河燦爛之星,匯聚于銀河中,熠熠生輝,他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類歷史上的燦爛之花,照亮著人類前進的歷程。
作者簡介:戚春,男,中學二級教師,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現(xiàn)執(zhí)教于湖北省嘉魚縣第一中學。教學風格幽默,深受學生喜歡。曾在湖北省咸寧市論文評選中獲獎、咸寧市嘉魚縣課內比教學比賽二等獎、一等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2771.html
相關閱讀:先秦思想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