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我的初印象
“大歷史”是歷史研究與教學的一個新領域,它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于澳大利亞和美國,隨后逐漸影響到世界各地。它指的是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究過去,即從長時段(人類的時段、生命的時段、地球的時段以及宇宙的時段)和跨學科兩方面的宏大視角來探究一切事物的歷史,而不僅僅是人類的歷史。
筆者接觸“大歷史”是從其締造者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的《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開始的。
初讀《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第一個駐留點一定會停留在扉頁上,一頁上只引《金剛經(jīng)》最后一個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用說,這應該是作者寫作的心境或寫作的宗旨。先不急著猜想,也只有看完全書后,才有資格評判:這個美國人的境界到底是空?是有?是非空非有?是亦空亦有?或不住于相,如如不動?
接下來則是美國著名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為此書寫的序,他除了照例稱贊克里斯蒂安的這本《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寫得好之外,居然還說此書的寫法是“20世紀一項學術創(chuàng)新”。并與牛頓、達爾文相提并論。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此書的寫法究竟和別的歷史讀物有何不同呢?還是一頭霧水,接著向下看。
于是發(fā)現(xiàn)與眾多寫大歷史的人不同之處: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這本書揉物理學、天體物理、生物學、歷史學、地理學為一體,從宇宙大爆炸起筆,寫過星系的創(chuàng)生,寫過第一代恒星的滅亡、重元素的增加,最后寫到我們這個星系、太陽系乃至地球的創(chuàng)生。然后是生命出現(xiàn)、進化、爆發(fā)的漫長歲月,在幾百萬年前,靈長類開始變的與眾不同,在采集、狩獵中創(chuàng)立了語言和社會,最后在1萬年前創(chuàng)立了文明,在200年前發(fā)明了現(xiàn)代工業(yè),一步步走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寫到這里,歷史總該結束了吧!但作者毫無收筆之意,結合技術爆炸、人口危機對近未來做了預測;利用地理和天文學知識寫了幾萬年乃至幾億年的未來歷史背景,最后再回到物理學,為這個宇宙的終結寫了一個宏大而蒼涼的結束。
在這樣一個大手筆著就的“大歷史”面前,我們史學家黃仁宇的大歷史,有點小的可憐。但回過頭來,發(fā)現(xiàn)不對呀!在書中,我怎么沒發(fā)現(xiàn)一點歷史的影子呀,就算那2部300多頁專論世界歷史的篇幅,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基本上也是全球文化史的講法,他更關心的是農業(yè)、水利、貿易、人口之類的問題,至于王朝興衰、政權更迭等通常意義上的歷史,則被大把略去。你要是想通過閱讀本書,而對世界歷史獲得一個哪怕是極為粗線條的框架,也是不可能的!難道克里斯蒂安的“大歷史”本就是大而化之?大而無當?
“大歷史”:作者如是說!
在《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中,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總結了反對“大歷史”的4種意見,并且做出了回應。
“第一種意見在專業(yè)歷史學家中尤為普遍。他們認為從大范圍來看待歷史,歷史必然會顯得干癟。它肯定會喪失細節(jié)、結構、特性以及實質,而終將一無所獲。”
對此,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回應是樂觀的。在大的時間跨度下,我們以往熟悉的主體消失了,但是新的、更為重要的主體進入了視線。這些主體只會豐富歷史學科。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以往的時段是神圣的。細節(jié)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細節(jié)的多少完全取決于所提出的問題。相反,史學家對“大歷史”的反對,恰恰說明了現(xiàn)存歷史教學與寫作慣例是惰性的。
“第二種反對意見可能是說歷史學家若要撰寫大歷史,就必須超出歷史學家的范疇!
對此,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坦誠的承認了這種風險。因為作者需要依靠二手材料和其他的綜合研究,這樣就難免產(chǎn)生錯誤和誤解。但他也強調,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理解人類歷史的特征之前,聽聽其他學科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有益的。事實上,過于關注學科界限,只會掩蓋不同學科之間的智力合作的可能性。在現(xiàn)代社會,盡管學科的分類越來越精細,學科之間壁壘森嚴,但是依然有人在呼吁學科之間的合作、提倡知識整合統(tǒng)一。
“第三種反對意見是指大歷史編造一種新的‘宏大敘事’,而我們所知道的宏大敘事都是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
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在承認這種指責在某種程度上正確的,并回應,史學家回避這種大型敘事的話,就是在采取一種錯誤的行為,事實上,人們會尋求大故事。因為這種故事能夠提供意義。宏大敘事依然存在,依然強大有力,依然有效。我們可以馴服它們,但不能根除它們。
“第四種反對意見……從如此龐大的角度來敘述是否會夸大事實呢?”
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指出,我們今天所講述的許多故事在幾個世紀之后就會顯得天真可笑。我們永遠不能以對錯來判斷它們,我們無法對現(xiàn)實作出完美的描述,但是可行的描述是不可或缺的,F(xiàn)代創(chuàng)世神話就是依據(jù)現(xiàn)代知識、為解決現(xiàn)代社會的問題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從21世紀早期的視角出發(fā),提供一種關于原統(tǒng)一性敘述。
“大歷史”:只屬于未來?
有國外學者指出,大歷史屬于未來,所以很難被當今的專家學者認真看待。中國學者對大歷史還是表現(xiàn)出了謹慎的信心。筆者感覺對于“大歷史”這種史觀,沒有必要這樣審慎,最差是讓它炒作一回,這個時代這樣的事情多之不多呀!但其可能產(chǎn)生的功用卻可能是驚人的。
第一個可能:“大歷史”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如,在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上,我們習慣認為進步是人類歷史的基本特征,因為這是只取人類5000年歷史的考察,如果從更大的時段來考察增長問題,我們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增長遠非人類的常態(tài),人類的歷史首先是狩獵──采集社會的歷史。狩獵、采集才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活動,國家、文明、經(jīng)濟活動都不是自然的。
第二個可能:“大歷史”有利于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傳統(tǒng)史學強調個體和行動者,習慣于把人視為自治的、獨立的“自我”!按髿v史”把人類重新安置到生態(tài)區(qū)、地球上、宇宙中,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坐標,來判定自己的位置。在這種宏大的視角下,“人”就消失在歷史中了。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史學偏狹視角的補充。
第三個可能:“大歷史”有利于一個統(tǒng)一哲學的形成。我們離最后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建立已經(jīng)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了。我們知道,沒有哲學指導下的人類發(fā)展是可怕的;同時,我們也知道,哲學是建立于當時的科學完整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這個科學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幾乎喪失了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哲學的信心,霍金的“大一統(tǒng)理論”一度成為笑柄,但隨著《時間簡史》的成功,它不也成了理所當然嗎?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栽傧嘈乓幌隆按髿v史”的理論呢?最后,我們再為下面的一句話而感動一下吧:
大歷史的核心目標是統(tǒng)合全部歷史學科以獲取新知,以幫助深陷支離破碎、迷失了方向的現(xiàn)代人提供一個“普遍坐標”。
作者簡介:凌廣杰,山東省高密市向陽中學歷史老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3038.html
相關閱讀:美國歷史中的婦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