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腳,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上它。已經拿到鞋子,(才發(fā)現(xiàn)忘了帶尺碼)就對賣鞋子的人說:“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拿尺碼。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終于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不用腳試一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譯文
有個楚國人渡江,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邊上刻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里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劍(落在江底)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幼時記趣》譯文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得清極細小的東西?吹郊毿〉臇|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私下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象的是鶴,那么呈現(xiàn)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來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了。
。ㄓ袝r)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把這種情景)當做青云白鶴圖來看,果真就像鶴在云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墻邊,雜草叢生的花臺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體和花臺一樣高,定睛細看。
把繁茂的雜草看作樹林,把昆蟲螞蟻看成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溝谷,想像在里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打斗,我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龐然大物,像推開大山,撞倒大樹一樣地闖了過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蛤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進肚里。我那時齡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三峽》譯文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之中,兩岸群山連綿,沒有一點空隙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蔽了藍天和太陽。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陽;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斷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節(jié),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影。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他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水清、樹茂、山高、草盛,確實是趣味無窮。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樹林山澗里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鳴叫,叫聲連續(xù)不斷,音調凄涼怪異?帐幍纳焦壤飩鱽砘芈,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的眼淚就沾濕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譯文
錢氏王朝統(tǒng)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wěn)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蟲治蟲》原文及譯文
宋神宗元豐間,慶州地區(qū)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論語》八則翻譯,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會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于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 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為什么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角,就不再教他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53157.html
相關閱讀:閱讀《范仲淹作墓志》附答案
《王猛執(zhí)法》閱讀答案(附翻譯)
《獨游玉泉寺》《戲贈丁判官》《山水記(節(jié)選)》比較閱讀答案
《樵夫毀山神》閱讀答案
《老馬識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