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民居建筑(南方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中國各地自然環(huán)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欣賞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一、福建土樓

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的福建土樓,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于世。

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fā)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規(guī)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jié)約、堅固、防御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類型。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境內的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筑文化與當地建筑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這些碉樓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筑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碉樓在建筑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wèi)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墻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望臺、探照燈、警報器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這也是廣東省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三、“舉世無雙的小城鎮(zhèn)水街——西遞和宏村

 

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聯(lián)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zhèn)水街景觀”。

宏村: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鑒于以往教訓,宏村在規(guī)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采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jié)了氣溫和環(huán)境。

 

西遞: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

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55625.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地理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