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淺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甘谷縣磐安初級中學岳鳳珍

朗讀,是“口而誦,心而惟”,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句段到篇章,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內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與領悟。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能將視覺與聽覺作綜合調動,促使“讀者”深入領會詞語的含義,從而感知文章內

涵、品味文章意蘊。事實上,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有聲語言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做到爛熟于心。惟有這樣,學生才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文學魅力。

1.要正確處理好講解和朗讀的關系

如果說講解是要學生深入文中進行分析理解,朗讀則是引領學生強化感知文章內容。而且,講解前的學生朗讀,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的難點,確定教學的重點;講解后的學生朗讀,可以通過學生在朗讀中對語音的高低強弱、語調的升降變化和速度快慢等的把握來檢驗教師講解的效果。

2.要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教師范讀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遠比錄音教學更為直接,其正面遷移效應也更為明顯,因為教師范讀的聲音更真切,更具立體感,除了聲音的傳遞外,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tài)也會作為一種信息,即時地直接地傳遞給學生,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課堂教學情景,去感染學生。

筆者曾在本市一所學校聽了一堂初三語文公開課,這位開課老師普通話水平相當高,加之音色音域等先天條件的優(yōu)越,她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就充分發(fā)揮了朗讀的優(yōu)勢。她教的是《岳陽樓記》,首先她對課文內容不作講解分析,而是用動情的語調作示范朗讀。范讀前先要求學生仔細聆聽老師朗讀時對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節(jié)奏的快慢、情感的起伏的把握,讓學生用心去體驗文章的情感。當老師一遍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們似乎意猶未盡,都不約而同地在低聲吟讀。此時,這位聰明的老師沒有打破這種氛圍,而是靜靜地等待每個學生讀完全文。當他們讀完課文抬起頭時,我看到的是學生們微笑的臉龐和會意的眼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666907.html

相關閱讀: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