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是直接獲得目標物信息的儀器,用以測量和記錄目標物的電磁輻射強度和特性,是遙感技術(shù)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的眼睛是一種卓越的“傳感器”,它具有一個可變焦距的透鏡和一個自動調(diào)節(jié)的孔徑,在可見光范圍內(nèi)有很高的光譜分辨率。由于技術(shù)的進步和應(yīng)用領(lǐng)域的不斷開拓,在研制傳感器時,對其功能的要求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應(yīng)的波譜范圍更寬,從紫外線到可見光、紅外線,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譜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要求在夜晚或惡劣天氣情況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等。
傳感器通常由收集器、探測器、信號處理器和輸出設(shè)備組成,如下圖所示。
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遙感目標物的電磁輻射由透鏡、反射鏡或天線等接收和集聚,然后送給探測器。探測器是用來測量電磁輻射性質(zhì)和強度的器件,有感光膠片、光電管、微波檢測器等,其工作的波譜范圍各不一樣。它是傳感器的重要組成部件。典型的信號處理器是放大器。經(jīng)過處理后的信號以影像膠片、掃描圖形、磁帶記錄、波譜曲線等形式輸出。幾乎所有的傳感器均由上述幾個部分組成,只是在不同的儀器中,在組合上稍有差異而已。
傳感器是根據(jù)特定用途而設(shè)計的,它的工作波段、工作方式及輸出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傳感器只是被動地探測目標物所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輻射,如攝影機(照相機)、紅外掃描儀和多波段掃描儀等,稱為被動式傳感器;另一種是主動式傳感器,如雷達,它本身發(fā)射出電磁波,然后接收它的回波。
根據(jù)記錄方式,可分為非成像的和成像的兩類傳感器。非成像傳感器是以數(shù)字或圖形輸出的,如野外光譜儀、紅外輻射計等;而成像傳感器則是以影像表示,如攝影機、掃描儀、成像雷達等。
在不同工作波段,適用的傳感器是不一樣的,如攝影機主要用于可見光范圍,掃描儀的工作波段較寬,可用于可見光及紅外波段,而雷達則用于微波波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73745.html
相關(guān)閱讀:海洋酸性上升導致水母大量滋生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