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他們在報告中說,這顆年輕恒星距離地球456光年,天文學家1983年首次發(fā)現它及環(huán)繞其周圍的塵埃云。
研究人員說,他們在2008年觀測這顆恒星時,并沒有發(fā)現它周邊的塵埃云有異常,但到2009年再觀測時,就發(fā)現塵埃云的紅外輻射出現變化,到了2010年,研究人員利用美國航天局的“廣角紅外測量探測器”(WISE)對這顆恒星進行觀測后發(fā)現,大部分塵埃云已消失。研究人員隨后再使用日本和歐洲的天文觀測設備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結果。
天文學界目前的一個理論認為,宇宙塵埃在恒星引力等作用影響下大量匯聚,逐漸形成一個球形,體積和質量也會不斷增大,并最終形成行星。這一過程普遍認為需要數十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研究人員說,如果將新發(fā)現的現象與行星形成聯系起來,那就意味著,在合適條件下,行星的形成在天文學意義上就近乎是瞬間完成的過程,這與此前的認識大相徑庭。
就像許多重要的科學發(fā)現一樣,這一現象帶給天文學家的是更多關于宇宙的疑問。研究人員說,他們將進一步把新收集的數據與此前獲取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并搜索宇宙中是否還存在其他相類似的現象,以便探究它們背后的真正意義。深圳特區(qū)報訊(欣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813617.html
相關閱讀:地球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