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平:我的舞臺在中國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從金屬防腐到電子學,再到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研究,胡文平“轉(zhuǎn)戰(zhàn)”的領(lǐng)域不斷疊加。正是多學科交叉的背景,讓這位“抓住青春尾巴”的科學家在中科院“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B類先導專項中大展拳腳。

每逢要與清華大學的合作伙伴開會交流時,胡文平大多選擇“綠色”出行,騎上一輛半新的自行車穿過中關(guān)村的小街道,10分鐘就能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到達清華。

其實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化學所研究員的求學“足跡”有點“繞”:從湖南大學畢業(yè)后,他懷揣著湖南大學教授趙常就的推薦信“北上”,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杜元龍的碩士研究生;待3年學成后,他又“南下”考入化學所做博士生,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與化學所研究員劉云圻。再之后,他赴日本、德國訪學深造。

人生的拐點出現(xiàn)在33歲那年。胡文平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選擇題——是留在國外賺取高額工資,還是回國來白手起家作科研?

“2003年秋天,我?guī)е胰擞只氐搅嘶瘜W所。因為我們的根在這里。”這位帶著濃濃鄉(xiāng)音的中年科學家告訴記者。如今,他與團隊正為中科院“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B類先導專項而奮戰(zhàn)。

“總有那么幾步對人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句源于作家柳青的名言胡文平頗為認同。

1999年,在接到化學所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同時,胡文平還接到了一份來自鋼研院的工作錄取通知書。是在而立之年就業(yè)成家還是繼續(xù)漫漫求學路呢?他決定去化學所看看。朱道本院士時任化學所所長,工作繁忙,在開學的第四天,胡文平拜見了導師朱道本。

“朱先生給我這么厚的一本文獻,可是那時我根本看不懂。”胡文平用手比劃著,他顯然沒有被這個厚重的見面禮嚇到,反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我跟著朱先生搞研究肯定有意思。”于是,他邁出了人生中關(guān)鍵的一步:推掉鋼研院的工作邀請,進入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修煉”。

如今回想,胡文平與中科院大有緣分。曾經(jīng),他如愿獲得海外求學工作的機會,在日本學術(shù)振興會(JSPS)的資助下赴日本大阪大學工作;2001年,在德國洪堡基金的資助下又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工作。兩年后的春天,他進入日本電話電訊株式會社(NTT)工作,日方公司為了表示誠意,給他開出高達47萬日元的月薪。

“沒過多久,我告訴NTT的主管,我想要回國發(fā)展。”NTT極力挽留,甚至給這位入職不滿半年的科學家開出了每月79萬日元的高薪。“我還是要走。”胡文平堅定地告訴NTT。“一生中,總有那么幾步對人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這就是我人生中最關(guān)鍵的一步。”他說。

這一年9月,胡文平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他終于回到化學所,這個曾經(jīng)與恩師一同探索科學高峰的地方。“促進一個人的發(fā)展有很多因素,但是一個好舞臺卻永遠是最關(guān)鍵的。”他說。

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胡文平白手起家。他所開展的課題對儀器設(shè)備需求大,為了盡快讓他開展研究,化學所就想盡辦法支持相關(guān)實驗室的建設(shè),不少同事也紛紛“資助”胡文平的課題組。“正是得益于他們的支持,我取得了一些成果。”2007年,他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8年獲“百人計劃”結(jié)題優(yōu)秀獎;今年,他進入科技部“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

“成為這條鏈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導師”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萊文森在其所著的《一個男人的生命四季》一書中說過:“早期成人階段的一個關(guān)鍵任務(wù)就是要找到一名好的導師。”在這一點上,胡文平相當幸運。比如在中科院金屬所他遇到了杜元龍。在他的記憶里,杜元龍是位風度翩翩、氣質(zhì)儒雅的先生。“當學生向他請教問題時,杜老師能夠非常精確地告訴我們相關(guān)知識點在《物理化學》哪一章節(jié)里可以找到。”

在化學所遇到朱道本與劉云圻更是讓他受益匪淺。

進入化學所攻讀博士沒幾個月,胡文平患上了甲亢,每分鐘心跳150次。他住進了北醫(yī)三院,學業(yè)也因此暫停。那時正逢7月大暑時節(jié)。“我怎么也忘不了朱道本和劉云圻兩位先生,他們大熱天里騎著自行車提著幾袋水果去醫(yī)院看我。”那時也沒有空調(diào),看著兩位老師一身汗水,胡文平頗為感動。

“兩位恩師從來都是生活簡樸、平易近人,敬業(yè)精神更是讓人佩服。”在他眼中,治學嚴謹?shù)闹斓辣鞠壬簧鷮W術(shù)的追求沒有止境,科研成果累累;劉云圻是化學所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不知多少個正月初一,他都在實驗室中度過。

美國作家羅伯特·卡尼格爾在《師從天才: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一書中寫道:“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先當學生、徒弟、門生;然后成為這條鏈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導師。每一位導師通過自身的經(jīng)驗、地位和榜樣作用,對年輕的學生進行引導和影響,將自己的教訓傳授給對方,向?qū)Ψ街鸩焦噍攲蒲械陌盐漳芰σ约皩Τ晒Φ陌盐漳芰Α?rdquo;

“我愿意成為這條鏈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導師。”諸位恩師的言傳身教,讓胡文平深刻體會到了師承關(guān)系的重要性,也在身體力行著。

“做出自己的‘飯碗’更重要”

7年前,化學所年輕的博士研究生湯慶鑫順利地拿下了博士學位,這一年,他獲得了200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他是胡文平帶出的第一個博士生。實際上,這場師生緣還有點曲折。

胡文平剛回到化學所不到一年時間就開始招博士生了。“剛回國,沒人報考我的博士生,所以我干脆‘撿’了一個來。”就這樣,胡文平將報考其他專業(yè)的湯慶鑫調(diào)到了自己的課題組。之后的3年里,他們一起工作,有實驗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沮喪。3年后,湯慶鑫學會品味“好的科學”。從化學所畢業(yè)一年后,他即被聘為湖南大學教授。

“培養(yǎng)學生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了解,因材施教。”胡文平說。最近幾年,他發(fā)現(xiàn),報考中科院的學生越來越多,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一邊要搞科研出論文,一邊還要培養(yǎng)出一批科研型人才,其中的難度之大可以想象。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掌握科研以及對成功的把控能力呢?

學生不是在為“老板”——導師“打工”,導師也不能將學生當作簡單的“勞動力”,而忘了自己的培養(yǎng)責任。胡文平的經(jīng)驗是,讓學生明白:“你們的今天是在為你們的明天做一個飯碗。無論今后你走到哪里,即便將來不走上科研崗位,你們現(xiàn)在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他的學生中,有的畢業(yè)后走上了科研崗位,有的憑借自身扎實的化學功底,從事金融投資領(lǐng)域。

“我在為自己做一個飯碗。當學生明白這一點之后,他們都非常主動地學習。”對于這樣的學生,胡文平非常樂意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893398.html

相關(guān)閱讀:中考化學燃料及其利用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