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
旁逸是在說寫進程中,有意分開主題作某種插說或解釋,以增加話語的情趣。
例如:
[1]咱們要堅持從前革命戰(zhàn)斗時代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忱,那么一種拼命精力,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滸》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個(拼命)。我們從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種拼命精神。(毛澤東《保持艱難斗爭,親密聯系干部》)
[2]為了追求真諦,就要有辯論,就不能專斷。什么叫獨斷?就是我說的話就對,人家說的話就錯誤,那還辯什么呢?(初中語文第五冊六課《團結寬大國民大眾一道前進》)
[3]單單依照事物的外部標記,應用一大堆相互沒有內部接洽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說或一個講演,名人語錄,這種措施,他本人是在做概念的游戲,也會領導人家做這類游戲,使人不必頭腦想問題,不去思考事物的實質,而滿意于甲乙丙丁的景象列舉。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不解決的抵觸,哪里就有問題。(語文第四冊五課《反對黨八股》)
例[1]在談到用拼命精神做好革命工作時,插說《》中的人物——拼命三郎石秀,用以解釋(拼命)的含意,旁枝逸出,頓生情趣。
例[2]作者周恩來在談到如何尋求真理時,波及到爭辯。他說要爭辯,就不能(獨斷)。于是將(獨斷)作了說明。
例[3]作者原來講的是寫文章、演說或作呈文,要留神動腦筋想問題,捉住事物本質跟內部聯系。由于涉及到(問題),于是將(問題)作了正文。
公道地應用旁逸伎倆,可使文章頻添情趣,使聽眾及時釋除疑團,使闡明深透感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iyu/10212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