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是緊張又充滿挑戰(zhàn)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同學們一定要把握住分分鐘的時間,復習好每門功課,為大家整理了高三生物知識點,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小編整理的高三生物知識點。
1.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2. 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3.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
4. 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變異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
5.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
6. 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
7. 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8. 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
9. 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10. 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
11. 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使親代和子代細胞之間保持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12. ATP的功能: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 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線粒體。
14. 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能堿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15. 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
16. 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生理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17. 呼吸作用的意義是:(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8. 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對維持生物體前后代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
19.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shù)病毒遺傳物質是RNA。
20. DNA規(guī)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1. DNA結構的特點是:穩(wěn)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多樣性——DNA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
22. 遺傳信息: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遺傳密碼或密碼子: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
23. DNA復制的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xù)性。DNA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
24. 基因是指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5. 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后代表現(xiàn)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
26. 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心法則。
27.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8. 基因突變是指由于DNA分子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發(fā)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29. 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發(fā)生時間: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30. 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31. 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fā)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32. 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33. 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體。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 單倍體 純合子。單倍體育種優(yōu)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3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35. 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36.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37. 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qū)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huán)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38. 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起點: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流經(jīng)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39. 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
40.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作用是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并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正常進行。
41. 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huán)”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huán)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132801.html
相關閱讀:學會放松式做題 克服高三數(shù)學“高原現(xiàn)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