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是學生提升自己成績的關鍵時間,學生們可以在這個時間里進行充電,下面是高中高一生物寒假作業(yè),以供大家參考練習。
1.[河北廣平模擬]下列有關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解析:基因頻率的改變才能說明物種在進化;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頻率始終等于a的基因頻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現患病,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兩個色盲基因才表現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頻率在男女群體中不同。
答案:B
2.[湖南師大附中聯考]某種群基因庫中有一對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頻率都是50%,一段時間后,若a的基因頻率變?yōu)?5%,由此判斷錯誤的是()
A.此時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5%
B.該種群所處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C.a基因頻率的提高說明a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
D.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產生了新物種
解析:由題意可知,a的基因頻率變?yōu)?5%,則A的基因頻率為5%,說明種群所處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a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但并不能說明產生了新的物種,新物種產生的標志是生殖隔離。
答案:D
3.[安徽名校聯考]在某動物種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某一環(huán)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競爭能力為AA=Aaaa,則在長期的選擇過程中,下列圖示中較能正確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間比例變化的是()
解析:開始時基因頻率為A=25%+50%1/2=50%,a=50%;由于基因型為aa的個體生活力弱,容易被環(huán)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低,A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高。
答案:A
4.[湖南雅禮中學期末]某校的一個生物興趣小組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開展了色盲普查活動,他們先以全校的1800名學生(男女生各一半)作為首批調查對象,結果發(fā)現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13人。那么,在該校全體學生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約為()
A.7.5% B.10%
C.15% D.1%
解析: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上沒有,設相關基因為B(正常)、b(色盲),因此該等位基因的總數為XB+Xb=9001+9002=2700(女性每人含兩個X基因,男性每人含一個X基因),色盲基因的總數為Xb=81+32+131=27(女性攜帶者和男性患者都有一個Xb,而女性患者含兩個Xb),從而可推出全體學生色盲基因的頻率=(27/2700)100%=1%。
答案:D
5.[鄭州質檢]某動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個體交配,F1群體中雌雄個體相互交配,F2群體中A的基因頻率是()
A.50% B.60%
C.45% D.40%
解析:結合題意可知,后代A_bb或aaB_的個體胚胎致死,故后代個體不存在該種基因型。當AABB和aabb個體交配,F1的基因型為AaBb,全部存活,當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則存活的F2個體基因型有9/10的A_B_與1/10的aabb,在9/10的A_B_中,AA個體占其中的1/3,即3/10,Aa個體占其中的2/3,即6/10,因此,F2個體中AAAa∶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頻率=30%(AA)+1/260%(Aa)=60%。
答案:B
6.[大連高三質檢]如表所示是某物種遷入新環(huán)境后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變化情況,分析這些數據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頻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頻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狀不利于該物種適應新環(huán)境
C.1970年該種群中Aa基因型的頻率為18%
D.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huán)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實現的
解析:由表可知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說明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隨時間的推移,A基因的頻率越來越小,說明A基因控制的性狀不利于該物種適應新環(huán)境;該種群不符合遺傳平衡定律的條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頻率不是18%;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huán)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實現的。
答案:C
7.[安慶質檢]假設在某一個群體中,AA、Aa、aa三種基因型的個體數量相等,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或顯性基因不利時,對應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頻率就會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甲為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的曲線
B.自然選擇作用于表現型而不是基因型
C.該種群將因基因頻率的改變而進化為新的物種
D.生物體內有害的顯性基因一般少于隱性基因
解析: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其僅對隱性純合子起作用,對雜合子不起作用,但當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其對顯性純合子和雜合子均起作用,則甲、乙分別為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和對隱性基因不利時的曲線;生物體內有害的顯性基因一般少于隱性基因;生物對環(huán)境是否適應是一種性狀表現,自然選擇作用于表現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而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
答案:C
8.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
A.a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生物進化的標志
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huán)境共同進化
D.d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
解析: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進化的標志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是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條件,但有些生物沒有地理隔離也會形成新的物種,如植物多倍體的形成。
答案:C
9.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原始材料,并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B.長期地理隔離可能造成不同種群基因庫的組成發(fā)生顯著差異
C.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D.共同進化是指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不斷進化
解析: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原始材料,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長期地理隔離可能造成不同種群基因庫的組成發(fā)生顯著差異;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共同進化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不斷進化。
答案:B
10.[濰坊一模]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四川地震災區(qū)的部分大熊貓轉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飼養(yǎng)屬于就地保護
B.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C.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種群、生態(tài)系統三個層次
D.森林能調節(jié)氣候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解析:四川地震災區(qū)的部分大熊貓轉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飼養(yǎng)屬于易地保護;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三個層次;森林能調節(jié)氣候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答案:B
11.下列有關基因頻率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且變異個體總是適應環(huán)境的
B.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C.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D.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
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有的變異個體適應環(huán)境,有的不適應;基因突變產生的新基因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且基因頻率的改變方向取決于自然選擇。
答案:A
12.下列有關物種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新物種的產生
B.野生物種的滅絕會使本物種的基因的多樣性降低
C.一個區(qū)域的物種數量增加一定會導致該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增強
D.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中的有利基因,決定了新基因的產生
解析: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個區(qū)域的物種數量增加不一定會導致該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增強,有時還會導致穩(wěn)定性降低;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中有利的基因,使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決定新基因的產生。
答案:B
13.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C.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解析:細菌中原本存在各種各樣的突變個體,接觸青霉素后,有抗藥性的突變個體存活了下來,沒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青霉素選擇出了抗藥性的突變個體,而不是細菌接觸青霉素后產生了突變個體。
答案:C
14.超級細菌對現有的絕大多數抗生素都刀槍不入,具有極強的耐藥性。它的出現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必然結果,細菌出現耐藥性正成為全球性問題。
(1)細菌抗病性變異的來源屬于________。
(2)盡管在細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藥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細菌耐藥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對細菌進行________的結果,其內在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細菌往往只要一到兩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純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個原來頻率較低的隱性基因,形成顯性純合子組成的種群的過程卻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細菌中由于突變形成抗藥性變異,使用抗生素對抗藥變異進行了選擇,抗藥變異菌生存繁殖,使抗藥基因頻率增大,細菌表現出抗藥性。有性生殖的生物雜合子中存在隱性基因,因而不易淘汰。
答案:(1)基因突變 (2)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抗藥性基因頻率很低) (3)定向選擇 菌群中抗藥性基因頻率增加 (4)隱性基因可通過雜合子保存下來
15.[海南模擬]某動物種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3、0.4和0.3,請回答:
(1)該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
(2)如果該種群滿足四個基本條件,即種群____________、不發(fā)生________、不發(fā)生________、沒有遷入遷出,且種群中個體間隨機交配,則理論上該種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如果該種群的子一代再隨機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________(會、不會)發(fā)生改變。
(3)假定該動物種群滿足上述四個基本條件,但不發(fā)生隨機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間進行交配,則理論上該種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樣只發(fā)生相同基因型之間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________(會、不會)發(fā)生改變。
解析:a基因的頻率為0.41/2+0.3=0.5,A的基因頻率為0.5。根據遺傳平衡理論aa的基因型頻率=0.52=0.25。若該種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間進行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頻率AA=0.3+0.41/4=0.4、Aa=0.41/2=0.2、aa=0.3+0.41/4=0.4。如果子一代同樣進行相同基因型之間交配,后代中基因型頻率AA=0.4+0.21/4=0.45、Aa=0.21/2=0.1、aa=0.4+0.21/4=0.45?梢姾蟠幕蛐皖l率會發(fā)生改變。
答案:(1)0.5 (2)足夠大 基因突變(或突變) 選擇 0.25 不會 (3)0.4 0.2 0.4 會
16.蚱蜢屬于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邊、草叢中活動。生活在綠草叢中的蚱蜢多為綠色,生活在干草叢中的蚱蜢多為黃褐色。為證實兩種體色的蚱蜢因環(huán)境不同而數量比例不同,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步驟:選擇綠草叢區(qū)A和________區(qū)B。
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顏料分別標記綠色蚱蜢和黃褐色蚱蜢若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時間后捕捉蚱蜢,記錄、統計結果。
(3)實驗結果如下表。根據表內數據繪制A、B兩區(qū)域不同體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圖。
(4)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與評論:
由于季節(jié)的變化,使綠草叢區(qū)變?yōu)楦刹輩矃^(qū),從這個角度解釋上述實驗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蚱蜢的體色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了進一步探究蚱蜢的綠色與黃褐色的顯隱性關系,有人將一對綠色蚱蜢與黃褐色蚱蜢雜交。F1中綠色蚱蜢與黃褐色蚱蜢的數量比為11。
請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礎上設計遺傳實驗完成探究。
a.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結果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實驗研究兩種體色的蚱蜢因環(huán)境不同而數量比例不同。 (2)實驗應該選擇綠草叢區(qū)與干草叢區(qū)進行對比,收集綠色蚱蜢和黃褐色蚱蜢標記并釋放到相應的所選區(qū)域。(3)根據表格所給數據,繪制柱形圖即可,注意要有圖例說明。(4)根據實驗結果可知,在綠草叢區(qū)綠色蚱蜢數量較多,在干草叢區(qū)黃褐色蚱蜢數量較多。(5)綠草叢區(qū)、干草叢區(qū)的草顏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數量較多。選取多對綠色蚱蜢雌雄個體相互交配,觀察后代是否發(fā)生性狀分離,若發(fā)生性狀分離,則綠色為顯性性狀;若不發(fā)生性狀分離,則綠色為隱性性狀;也可選多對黃褐色蚱蜢雌雄個體進行交配。
答案:(1)在綠草叢區(qū),綠色蚱蜢數量占優(yōu)勢;在干草叢區(qū),黃褐色蚱蜢數量占優(yōu)勢
(2)干草叢 將標記的不同體色的蚱蜢分別釋放到上述兩地區(qū)中
(3)如下圖
(4)在綠草叢區(qū),綠色蚱蜢數量占優(yōu)勢;在干草叢區(qū),黃褐色蚱蜢數量占優(yōu)勢
(5)綠草叢區(qū)和干草叢區(qū)的草顏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體色的蚱蜢被鳥類捕食的概率不同,導致它們的存活率不同 a.選擇F1的多對雌雄綠色蚱蜢雜交;觀察、記錄后代的體色 b.若后代出現黃褐色蚱蜢,則綠色為顯性性狀;若后代全部是綠色蚱蜢,則綠色為隱性性狀
以上是高中高一生物寒假作業(y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763741.html
相關閱讀:高一地理寒假復習提綱: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