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地質(zhì)部門考察,太姥巖石為粗粒花崗巖,屬燕山晚期,地質(zhì)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chǎn)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于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jié)理發(fā)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jīng)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十分興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瑞云、靈峰、芭蕉、天王等寺規(guī)模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伽寶塔和石池,可見當時之規(guī)模。玉湖庵為宋理學家朱熹草堂,璇璣洞為朱熹隱居之所,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太姥山下的秦嶼鎮(zhèn),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倭的英雄陣地之一。有“萬古雄鎮(zhèn)”之稱。1988年,太姥山以福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相傳堯時老母種蘭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
峰嶺層疊,怪石嵯峨,處處是景,步換景異。古人有詩贊之:“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
整個風景區(qū)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太姥山岳、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幜袓u五大景區(qū);還有冷城古堡、瑞云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021053.html
相關(guān)閱讀:六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