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六年,首輔張居正歸葬其親,湖廣諸司畢會。巡按御史趙應元獨不往,居正?之。及應元事竣得代,即以病請。王篆者,居正客也,素憾應元,且迎合居正意,屬都御史陳?劾應元規(guī)避,遂除名。用汲不勝憤,乃上言:
御史應元以不會葬得罪輔臣,遂為都御史?所論,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竊恨之。夫疾病人所時有,今在廷大小諸臣,曾以病請者何限。御史陸萬鐘、劉光國皆以巡方事訖引疾,與應元不異也,?何不并劾之?即?當世宗朝,亦養(yǎng)病十余年。后夤緣攀附,驟列要津。以退為進,宜莫如?。己則行之,而反以責人,何以服天下?陛下但見?論劾應元,以為恣情趨避,罪當罷斥。至其意所從來,陛下何由知之?
孟子曰:“逢君之惡其罪大。”臣則謂逢相之惡其罪更大也。陛下天縱圣明,從諫勿?。諸臣熟知其然,爭欲碎首批鱗以自見。至若輔臣意之所向,不論是否,無敢一言以正其非,且有先意結(jié)其歡,望風張其焰者,是臣所謂逢也。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惡者,?特其較著者爾。
以臣觀之,天下無事不私,無人不私,獨陛下一人公耳。陛下又不躬自聽斷,而委政于眾所阿奉之大臣。大臣益得成其私而無所顧忌,小臣益苦行私而無所訴告,是驅(qū)天下而使之奔走乎私門矣。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習之,內(nèi)外章奏躬自省覽,后宣付輔臣,俾之商榷。
疏入,居正大怒,欲下獄廷杖。會次輔呂調(diào)陽在告,張四維擬削用汲職,帝從之。居正以罪輕,移怒四維,厲色待之者累日。用汲歸,屏居郭外,布衣講授,足不踐城市。
(節(jié)選自《二十四史·明史》,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郡被倭,客兵橫市中
B.素憾應元
C.逢君之惡其罪大
D.張四維擬削用汲職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鄉(xiāng)井之禍乃不關(guān)諸生耶?
B.曾以病請者何限
C.望風張其焰者
D.而委政于眾所阿奉之大臣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王用汲為人剛正、遇事敢為的一項是
①會御史接部至,用汲言狀
③用汲不勝憤,乃上言
⑤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惡者
A.②③⑥
12.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用汲年輕時就性格剛直,敢說敢做,外籍軍人在本地橫行不法,他及時向來巡查的御史反映情況,表現(xiàn)出關(guān)心民生疾苦、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懷。
B.首輔張居正歸葬其親,湖廣各地官員都去悼念,趙應元因病沒有去,張居正因此心懷不滿,張居正的門客王篆迎合其意,讓陳?誣告彈劾趙應元。
C.王用汲上課時,痛斥了陳?等人阿諛奉迎宰相的不良行徑,并含蓄委婉地勸誡皇帝,對于國家政務,應該親歷親為,避免出現(xiàn)偏聽則暗的不利局面。
D.王用汲直言上諫而觸怒了張居正,皇帝聽從大臣的的意見免其官職,丟官后的王用汲隱居城外,以平民的身份教授學生,再也不愿進入紛擾的城中。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御史應元以不會葬得罪輔臣,遂為都御史?所論,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竊恨之。(5分)
(2)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習之,內(nèi)外章奏躬自省覽,后宣付輔臣,俾之商榷。(5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39767.html
相關(guān)閱讀:《復魯?非書》閱讀答案附譯文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閱讀答案
高中文言文閱讀《鄭羲》附答案及翻譯
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閱讀答案(附翻譯)
《于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