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海波 江蘇
這是一節(jié)在上課前五分鐘構思的課。
這是一節(jié)讓現場聽課老師頻頻產生共鳴的課。
這是一節(jié)在江蘇作文教學領域引起廣泛轟動的課,轟動到江蘇省每年一度的兩大作文賽事的選題竟然都有它,真可謂——“好久不見”。
面對這個世界的豐富與靈秀,面對教者內心的豐富與靈秀,作文的技法永遠是蒼白的。這節(jié)課沒有技法,卻讓我至今還在想念。蔡明老師評價說:“這是一節(jié)原始的生態(tài)作文課堂,是一節(jié)連肖老師自己都難以復制的課堂!
“寫作是什么?寫作是尋找,找回我們的心,找回我們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寧的世界。”聽這節(jié)課,腦海里冒出的就是肖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作文教學感言。一節(jié)課,肖老師宛若一個深藏不露的農人,用一汪質樸而清澈的“源頭活水”,慢慢地牽引,尋找,碰撞,滲透,升華,直到還原那個最初的“好久不見”的“天清地寧”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天地大美,萬物素樸,師生精神明亮。
課早已結束,但肖老師的聲音一直都在。一遍遍聽著錄音,回溯,再回溯,以探尋這樣真實震撼的作文課,到底是怎樣上出來的。
以下就從肖老師的這節(jié)作文課說開去。
王君老師說:“教課,教師永遠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積淀。只有自己這個‘我’足夠好,上出來的課才足夠好!
從肖老師的身上,我深感一個好教師要具備以下能力。
一、要有展開教學的豐厚實力。
這節(jié)課,肖老師是在上課前五分鐘決定上課內容的,會場很多老師都留意了課前肖老師那個背對著觀眾席的“孤獨”的背影,肖老師用五分鐘的“孤獨”備了這節(jié)精彩的作文課,這不是一般老師可以達到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積淀和實力,就沒有如此膽量和魄力!
整節(jié)課從學生近期寫作“好久不見”談起,你寫了什么;呈現分類后,作思維牽引,如果再寫“好久不見”,你會寫什么;最后向縱深思考,“好久不見”的,應該是我們“又見什么”。流程清晰明了,實現了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由淺入深,從現象到精神內核的抵達。
看似是“五分鐘”備的課,其實是肖老師數年來積淀的結果。閱讀肖老師的博客,你會明白這是一個無一日不在閱讀、無一日不在思考、無一日不在寫作的老師。于漪老師說:“要創(chuàng)造語文之美,擔當教學之責,歸根結底,教師要讀書,要打實業(yè)務的底子,增強文化的底蘊!
就像肖老師,閱讀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自然就獨到了,教學自然也就靈動了。我們每個老師看到肖老師教學的精彩,更應該看到肖老師精彩的教學背后,那些“孤獨”的閱讀和思考,這才是我們首先要學的。
二、要有貼近學生的“融合”力。
曾經有人問錢夢龍先生:“為什么你上課時,學生總能跟你配合得那么默契?”
錢老回答說:“因為我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怎樣去配合學生的學!
肖老師的這節(jié)作文課就是對錢老教學理念最完美的體現。
上課伊始:
師:同學們,作文課,老師也沒有刻意準備,請問大家,最近咱們寫什么作文呢?
生齊:《好久不見》。
師:《好久不見》,這個題目好,是說和我嗎?(生笑)好,下面咱們來說一說,你寫的都是和誰、和什么好久不見了呢?
生1:我寫的是和一篇小說好久不見。
生2:我寫的是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習俗好久不見。
生3:我的寫是和老家的一株花草好久不見。
……
推進中:當十二位同學再現了“好久不見”的內容之后,肖老師想告訴他們,寫作很多時候,共性就是短板,可是他沒有直接表述,而是“順藤摸瓜”,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從白板上十二位同學所寫的“好久不見”,你能看出他們有什么共性嗎?
生1:都是以前跟自己有關系的,比如以前的同學,以前的老師,以前發(fā)生的事,以前是自己經常見的,但是現在好久不見了。
師:好。把你的話概括一下,寫得都是親自的經歷,是這個意思吧?請坐。寫作文,要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東西,會特別有感覺,特別有感情,因為它離你最近,和你的心也貼得最近。在這些經歷里,這十二個同學的共同點在哪?
生2:都是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46849.html
相關閱讀:高二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