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業(yè)已十多年了,一直堅持在歷史教學第一線,通過連續(xù)幾年畢業(yè)班的實際教學,感觸頗多,交單同大家進行交流。從初一開始,學生開始系統(tǒng)的學習歷史。要想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史實和抽象繁多的歷史概念中吸取知識營養(yǎng),得到思想啟蒙,努力提高成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同學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
一、學好歷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以趣引學”應該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歷史課上并沒有急于上新課,而是根據初一新生的特點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課,通過講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導他們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用他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帶動課堂氛圍,讓他們對歷史產生好奇心,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歷史課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動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做好預習、聽講、復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
雖是老生常談,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課前預習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可是對于初一新生卻成了一個難題。他們沒有找到預習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復重復叮嚀才有效果,所以說只要方法得當,長期堅持定能有所收獲。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了解。另外,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課上應勤于思考,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聽講時還應養(yǎng)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yǎng)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復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皽毓识隆保从沉藢W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所以課后一定要及時復習,要持之以恒。
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像語文式、提綱式、問題式、地圖式、線索式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選擇方法時應該根據內容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最好方式。
記筆記是聽課過程當中的有效輔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筆記之前,心里要打好鋪墊,做好預習工作,有針對性的記錄重難點、疑惑之處。能讀懂老師的講解意圖,把握時機記錄。記錄的形式和內容要有規(guī)律可循,干凈、整潔、有條有理。
整理過程中要敢于提出質疑,時時問個為什么,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運用復習的手段,鞏固學習效果。溫故而知新,及時回頭望望,看的次數多了遺忘的就會逐漸減少。復習方式多種多樣,但都要求學生真正去落實,去行動。
三、采用靈活方法,增強記憶能力
“對史實的掌握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記憶基礎歷史知識,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學生對具體材料的識記多于抽象識記,機械識記多于意義記憶。針對學生實際,教師應該嘗試多種方法,啟發(fā)學生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
1.通過編歌謠、年代特征、中外聯系記憶。
。1)編歌謠,例如朝代歌,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秦統(tǒng)兩漢;三國魏蜀吳,西東兩晉傳;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還;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755年安史亂,875年黃巢反,1368明建立,1644清入關。(2)根據年代特征記憶.如:383年淝水之戰(zhàn);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tǒng)一朝鮮等。再如: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3)中外聯系記憶。例如:公元前476年,我國春秋時期結束進入封建社會;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才進入封建社會;1689年俄國彼得一世改革,同年中俄雙方簽定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等。
2.利用歷史故事幫助記憶。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成語典故和小故事,它們是幫助我們記住歷史人物及其史實的有效途徑。
首先要注意積累故事。包括老師上課時講到的,同學之間相互講到的以及通過媒體看到的,要積累起來,這也是歷史知識的積累。
其次,可以依據歷史人物及其事件搜集或編歷史小故事,然后在課堂上講,在同學們中間講,也可以講給自己的朋友聽,這樣我們就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還可以舉行講故事比賽,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梢远▊計劃,如每學一節(jié)課或學一個歷史人物,都編一個小故事。
3.前后聯系記憶。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把教材組織得先后有序,使講課既能一環(huán)扣緊一環(huán),又可啟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結合鞏固舊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如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把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有機地聯系起來,啟發(fā)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在歷史演變中的因果關系和規(guī)律。教師講新課前,可啟發(fā)學生聯系舊知識。如問:“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于哪一年?結果怎樣?”并引導學生看課本中的插圖,找出《南京條約》中割香港和開放五口通商的地點,明確通商口岸僅限于東南沿海。導入新課后,即闡明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遭到拒絕以后,就陰謀發(fā)動侵略中國的新戰(zhàn)爭。
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歷史之中,只要善于用腦,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隨時可以學習,并為我們所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55404.html
相關閱讀:世界近代史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