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實感”
論的貧乏和僵化
現(xiàn)代和當代散文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散文理論界影響最大的是“
真情實感論”
。其著名論述是:“
散文創(chuàng)作是一種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
它主要是以內心深處迸發(fā)出來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
不難看出,事實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
真情實感”
,也就是抒情性上。這種“
真情實感論”
在相當一個時期中,擁有相當?shù)臋嗤,至今仍然得到學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廣泛認同。
但這樣的理論是極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實感并不是散文的特點,而是一切文學共同的性質。其次,真情實感的強調,并非永恒現(xiàn)象,而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最初出現(xiàn)在五四時期,是對“
瞞和騙”
的文學傳統(tǒng)的反撥,后來,是在新時期對“
假大空”
政治圖解的顛覆。把這種理念從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抽象出來,作為散文的永恒的性質,實質上是以抒情為半徑為散文畫地為牢。中國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為務,不以抒情見長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還是培根,不管是博爾赫斯的《沙之書》,還是羅蘭·
巴特的《艾菲爾鐵塔》,甚至是蘇東坡的《赤壁賦》,諸葛亮的《出師表》,都不僅僅是以情動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綱領和生命。
這樣的散文理論之所以獨步一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話語霸權遮蔽了思維方法上的漏洞。第一個疏漏是把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散文觀念當作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第二個疏漏比之第一個漏洞更加嚴重,那就是,真情實感,和巴金講真話一樣,并不是文學的規(guī)律,而是對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個遺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現(xiàn)情感時,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實,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最根本的規(guī)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說法應該是真假互補虛實相生。
因為沒有西方現(xiàn)成的理論資源,也沒有自己的像樣的理論,散文不得不從歷史和現(xiàn)狀中直接進行概括。這就用得上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問題在于,流行的真情實感論,既沒有邏輯的系統(tǒng)性,又沒有歷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種抽象混沌,沒有內部矛盾和轉化。實際上,情和感并不是統(tǒng)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轉化消長的。情的特點是動,但是,情是一種“
黑暗的感覺”
,情之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要借助感覺才能傳達,所以叫做“
感動”
。感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是在情感沖擊下發(fā)生“
變異”
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鄉(xiāng)明,賈寶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說這個姑娘見過的,王維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
吠聲如豹”
,這些在真情沖擊下變異了的感覺,明顯不是“
實感”
,而是“
虛感”
。通過這種“
虛感”
傳達出來的感情是真情還是假情呢?
看不到內在矛盾,也就看不到運動發(fā)展、變化,從而對情與感的歷史的消長視而不見。在散文歷史的最初階段,實用理性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晉以后,抒情才從實用理性中獨立出來。晚明小品中提出獨抒性靈,五四散文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散文的抒情主題,其深層的矛盾,其實不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極端就是用變異的感覺來抑制理性,走向極端就是情感的泛濫,變成了濫情、矯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紀中葉,西方產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國的先鋒詩人和小說家中,跳過情感,直接從感覺向審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為主流,而散文卻停留在真情實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現(xiàn),他把詩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邁向了散文的新階段,也就是從主情到主智的歷史過渡。
“
真情實感論”
如果真要成為一種嚴密的學科理論基礎,起碼要把情與感之間的虛和實,情與理之間的消和長作邏輯的同時又是歷史的展開。它最大的缺失在于號稱散文理論,卻并未接觸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選自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有刪節(jié))
12
-13
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
選擇題答題區(qū)”
作答。(12
題選對一項給2
分,選對兩項給5
分,多選不給分)
12.
下列關于“
真情實感論”
的說法,錯誤的兩項是
A.“
真情實感論”
是散文理論界影響最大的理論,至今仍然得到學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廣泛認同,擁有相當?shù)臋嗤?br />B.“
真情實感論”
雖然極其粗陋,但它曾在一定歷史時期對不良的文風發(fā)揮過反撥和顛覆的作用。
C.
把真情實感這種從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抽象出來的理念作為散文的永恒性質,實質上是以抒情為半徑為散文畫地為牢。
D.
造成“
真情實感論”
獨步一時的根本原因在于話語霸權遮蔽了思維方法上的漏洞。
E.
文學創(chuàng)作最根本的規(guī)律是想象,更全面的說法應該是真假互補虛實相生。
13.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中外散文史上,不以抒情見長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可見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綱領和生命。
B.
情和感實際上并不是統(tǒng)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轉化消長的,情要借助感覺才能傳達。
C.
覺得自己的情人就像西施,感到故鄉(xiāng)的月最明,這些感覺是在真情沖擊下變異了的“
虛感”
。
D.
當追求冷峻的智性成為中國先鋒詩人和小說家創(chuàng)作的主流時,散文卻仍停留在真情實感的抒情中。
14.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以“
真情實感論”
作為散文理論犯了哪些錯誤,試分點簡要概括。
15.
從文體的角度看,文學除散文外,還包括詩歌、小說、戲劇等,作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它們各有其自身的學科理論。請根據(jù)文意,簡述在創(chuàng)建嚴密的文學學科理論時需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論述文閱讀參考答案及評分細則
12.A
、E
(A.
真情實感論只是“
在相當一個時期中”
擁有相當?shù)臋嗤籈.
答非所問,選項內容說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不是關于“
真情實感論”
的論述。)
13.A
(以偏概全,“
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綱領和生命”
錯,以“
理性、智性”
為“
文章的綱領和生命”
的文章僅就“
不全以抒情為務,不以抒情見長的散文杰作”
而言,注意原文“
其中的”
三字。)
14.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以“
真情實感論”
作為散文理論犯了哪些錯誤,試分點簡要概括。(4
分)
【參考答案】
①
把一切文學共同的性質當作散文獨有的特點。(或: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
真情實感”
,也就是抒情性上。)(1
分)
②
把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散文觀念當作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1
分)
③
把對作家的道德要求當作文學的規(guī)律。(1
分)
④
把散文真假互補虛實相生的多樣化的抒情方式局限于真和實。(1
分)
【評分細則】
(1
)答案①②③④
,每個要點1
分。①
答括號內或括號外的內容均可給1
分。
(2
)②
若答成第二自然段中的“
把這種理念從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抽象出來,作為散文的永恒的性質”
也可以給1
分。
(3
)③④
兩點,若考生只是照抄原文第三自然段中的“
第二個遺漏”
和“
第三個遺漏”
的內容而沒有作相應的概括和轉換,則兩點只給1
分。
(4
)若答案沒有分點,統(tǒng)一扣1
分。
15.
從文體的角度看,文學除散文外,還包括詩歌、小說、戲劇等,作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它們各有其自身的學科理論。請根據(jù)文意,簡述在創(chuàng)建嚴密的文學學科理論時需要解決好哪些問題。(4
分)
【參考答案】
①
根據(jù)文學規(guī)律,接觸并準確把握本學科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性(特殊矛盾)。 ②
當理論資源缺乏時,善于運用邏輯的和歷史的方法,從學科的歷史和現(xiàn)狀中進行概括,使理論既有邏輯的系統(tǒng)性,又有歷史的衍生性。
③
關注學科的內部矛盾及其運動、變化,把情與感之間的虛和實、情與理之間的消和長等作邏輯的同時又是歷史的展開。
【評分細則】
(1
)畫線的5
處,每1
處1
分,答對任意4
點可得滿分。 (2
)答案①②
中非畫線的內容,答或不答不影響得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3530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