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南開校父”嚴范孫本事 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現(xiàn)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南開校父”嚴范孫本事


天津老城西北角有個文昌宮,其西側(cè)不遠處即是嚴翰林胡同,此地坐落著一片大院套小院、合計約百余間屋舍的大宅院,它的主人便是南開系列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嚴修先生(1860
——1929
,字范孫)
。如今嚴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車水馬龍的通衢大道,人們何曾想到:此處竟是南開學校百歷程的發(fā)軔地所在。

就教育背景而言,嚴修與封建王朝時代應試求官的士大夫并無二致,飽讀圣賢經(jīng)典,沉浸科考之中,僅二十四歲便登上科舉頂巔,進入翰林院。他受益于來津主持問津書院的“清流”領袖張佩綸,并由此結(jié)識李鴻章和張之洞。青嚴修顯然更傾心于抱持“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張之洞,這與他作為鹽商家子弟追求實用價值的求知取向不無關聯(lián)。與眾不同的是,嚴修在應試科舉的同時,尚有一條求知“副線”:對于算學興趣濃厚。早他師從陳奉周學習算學,“平日于代數(shù)、幾何致力最深”,后來任職翰林院仍舊興味不減,以至于出任貴州學政期間竟將算學題列入書院考題之中,曾求助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算學講師到黔執(zhí)教,任滿歸途中又在滬上選購五緯捷算》、《圓錐曲線說》等相關書冊。其偏重“實學”的自覺,較之甲午戰(zhàn)后風氣大開士大夫整體“學術轉(zhuǎn)型”,明顯提早了十多。在貴州學政任所,嚴修跟從祁祖彝學習英文,大約十之后任職學部期間,仍每日與陳寶泉等堅持習讀英文不輟。他的趨新傾向,還體現(xiàn)在戊戌前為其長子智崇開列“中西合璧”的學習方案上,其中頗敢舍棄:“訓詁之學,金石之學,?敝畬W,雖不學可也;駢文,古近體詩,不學可也;極而言之,時文、試帖、律賦、不學亦可也;字則小楷最為切用,求速求勻,而能事畢矣,篆隸不學亦可也!币粋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對國學采取如此“放達”的態(tài)度,至為少見。

除了洋洋大觀的嚴氏日記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詩詞之外,嚴修絕少有著作行世。他中時發(fā)過這樣的感慨:“好爭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成,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藥者必不壽,好著書者必不通!倍疵魇朗率顾拜p著述而重躬行”,擇取“畢竟須回實處去做”的路徑,與一般文人的崇尚虛文顯有不同。

1898
之于嚴修,是個充滿轉(zhuǎn)折又預示著新機的關鍵份。因奏開“經(jīng)濟特科”而開罪于自己的恩師和翰林院頂頭上司徐桐,事實上斷送了他前期的京官生涯。同六月間,在好友徐世昌的引介下,嚴修在天津小站結(jié)識了在此練兵的袁世凱、段祺瑞等一批新進軍人,彼此印象頗佳,日后隨著北洋系軍人的政治崛起,嚴氏在北方的興學活動得到這個實力集團的鼎力相助。是冬,嚴家私塾開館,嚴修為其子弟們聘請的“新學”教師乃張伯苓,這位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的前海軍士官在此教授英語、理化知識以及健身怡情的體育游戲。嚴、張聯(lián)手合作,為此后創(chuàng)設北方名校奠定了根基。

嚴修的兩次日本之行,無疑為他其后的興學活動提供了參照和動力。上世紀初,先進人士紛紛東渡“取經(jīng)”,清廷新政更明確要求文教官員必須赴日本考察之后方能履職。在這樣的背景下,1902
秋嚴修楷同兩個兒子自費東游,其收獲和感慨自不必說,本國求新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竟也在游訪間獲致釋然:一日游關西寺院,聞鐘聲悠揚,觀眾僧誦經(jīng),因而頓悟:“講學問不必廢詞章,講教化不必廢僧道”,新與舊并非水火不容。東游歸來,嚴修與一些津門士紳集資辦學。他們將會文、問津兩個書院改建為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又應天津知府的要求,廢廟興學,建起官立學校多處,嚴家老宅更增設了蒙養(yǎng)學塾和女子學館。一時間,津門興學之風頗盛。

在教育史上,嚴修可謂中國近代認真借鑒日本經(jīng)驗的代表性人物。他兩次東游的一個附帶收獲,是聘訂了一批日本教習來華執(zhí)教。他參與改建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學的教員中日本教習竟有七人之多;直隸各地建立勸學所的實施方案也是由日本人制定。當時,對于支付重金聘請日本教習曾經(jīng)有種種非議,嚴修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教員用東人需費誠巨,然不如是,則內(nèi)容仍不可問;且不如是,則永無可以不用東人之日。故此費不能惜也。”同時,他選送近百名官紳青進入東京弘文學院、經(jīng)緯學堂等校學習法政、師范、印刷等課業(yè),后來主政晚清學部,部內(nèi)留日歸來者明顯居于多數(shù)。他堅持認為:歐洲之程度,我國數(shù)十內(nèi),恐無趕及之望,“果欲學步他人,只可仍從日本入手。否則一片空論而已”。

隨著南開中學十辦學經(jīng)驗的積累,籌辦大學日益提上日程。一九一五春,嚴修偕張伯苓先后走訪參觀京津兩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學校等機構(gòu),考察大學的基本情況。一九一七始,張伯苓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研修教育學。直到1919
9
月,南開學校大學部終于正式開學。繼而創(chuàng)建南開女中,不久又增設南開小學之議。至此,南開學校在天津形成了自小學、中學到大學、女中的完整系列規(guī)模。

(
選自張曉唯《民國學人的盛與黃昏》,有刪減)



1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
分)


A
.傳記開篇對如今嚴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復存在的感嘆,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這位“南開校父”的懷念之情,激發(fā)了讀者了解嚴修的閱讀欲望。

B
.嚴修出身鹽商家庭,是南開系列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科舉及第進入翰林院后,因受張佩綸、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影響,抱持“經(jīng)世致用”之學。

C
.嚴修早喜歡算學,任職翰林院仍興味不減,體現(xiàn)了他對“實學”的自覺,這種“自覺”比其他士大夫提早了十多。

D
.和一般文人的崇尚虛文不同,嚴修“輕著述而重躬行”,除一些日記和應酬詩詞外,絕少有著作行世,因為他認為“好著書者必不通”。

E
.本文記述了嚴修重視“實學”、興辦“新學”的經(jīng)歷,展示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突出成就,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形象。


2
、嚴修能夠取得一系列辦學成績的原因是什么?
請簡要分析。(6
分)




3
、為什么說嚴修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認真借鑒日本經(jīng)驗的代表性人物?
請簡要分析。(6
分)




4
、一個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對國學采取那樣“至為少見”的“放達”態(tài)度,對此,你有何看法?
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8
分)






參考答案:

1
、(5
分)

A
,3
分;D
,2
分;E
,1
分(
“生動形象”不合理)(B
抱持“經(jīng)世致用”之學是受張之洞的影響;C
比“風氣大開士大夫整體‘學術轉(zhuǎn)型”’,提早了十多)

2
、(6
分)


①能夠迎合時代潮流,創(chuàng)辦新學教育;(
或在教育上主張中西合璧,對國學采取“放達“的態(tài)度)

②重視實踐;不好空談,絕少著作行世。

③借助實力人士的幫助,如北洋集團和張伯苓的幫助。

④借鑒國內(nèi)外的辦學經(jīng)驗,如去日本考察、聘用日本人執(zhí)教和走訪京津兩地的大學機構(gòu)。

(
每點2
分,答出任意三項即可)

3
、(6
分)


①日本之行解決了他在本國求新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為他后來的心學活動提供了參照和動力。

②不惜重金聘請日本人來華執(zhí)教,一些學校的實施方案也由日本人制定。

③選送大量官紳青進入日本學校學習,主政學部時又大量重用留日歸來者。
(
每點2
分)

4
、(8
分)


參考一:①采取這種態(tài)度說明嚴修意識到學問的意義在于“實用”。他的鹽商子弟的身份讓他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②他大力興辦新學教育,主張開“經(jīng)濟特科”,選送學生到日本學習法政、師范、印刷等課業(yè),都體現(xiàn)了他“經(jīng)世致用”的教育思想。③他并非否定國學,因為他本人也飽讀圣賢經(jīng)典,并由此進入仕途,他的這種態(tài)度無非是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④他的這種態(tài)度和我們現(xiàn)在教育提倡的“學以致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參考二:①采取這種態(tài)度說明戊戌前的嚴修比較偏激。鹽商子弟的身份讓他更多地看到了學問實用的一面,而忽略了學問對人精神影響的一面。②隨著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特別是日本之行讓他明白了新與舊并非水火不容的道理。③他本人飽讀圣賢經(jīng)典,并由此進入仕途的經(jīng)歷對于他日后的成就應該不無關系,這恰恰說明了他以前主張舍棄的東西也是有價值的。④他對國學的那種言論無非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中不重視實用現(xiàn)象的憤激之言。
(
每點2
分,有道理即可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01283.html

相關閱讀:他們的圣誕,怎么就成了我們的節(jié)日? 閱讀答案
圍棋與國家 閱讀答案(山東高考語文試題)
兒子的魚 閱讀答案
憶韋素園君 閱讀答案(湖南高考語文試題)
趙孟?,開放在元朝的那朵無主桃花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