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琨
我第一次
曲藝是個金飯碗,你一
輩子也吃不完”
,一是“
別看你是北大高材生,搞這行還得從頭學起”o
從此我謹遵師教,不僅越發(fā)
仰視他,而且越發(fā)仰視曲藝和相聲。
日前一家電視臺要我提供侯寶林笑話,他們擬創(chuàng)辦一“
逗你玩”
欄目,要求從頭到尾笑聲迭起。
我啞然,在我大腦的映像里,除去舞臺上侯寶林那幽默智慧的喜劇形象而外,在任何一個群落里他
從不“
耍活寶”
,也不“
逗你玩”
,他的精神和靈魂世界不僅是嚴肅的甚而是傷感的。他在學藝時絕
少說熊話或賤話——
在他打錢的錢板子上是從來沒有“
您就當我是逗您一笑的歡喜蟲”
,以及貓兒
狗兒之類自侮的語言。
1940
他在天津走紅,不是憑著丑化自我,而是靠他傳神動聽的說唱、清新洗潔的語言、略帶
儒雅的風度而在白天一場《空城計》夜晚一場《改行》的當天一炮打響。是他堅走了相聲在劇場與
其他曲種同論并列的地位,并由“
倒二”
遞升至“
大軸”o
于是他第一個蓄起了分頭穿上了西裝,在
街上碰見同行,這位朋友不屑地說:“
嗬!說相聲的穿西裝——
人啦o"
侯寶林立即抗爭說:“
人啦怎
么著,說相聲的就不是人嗎?”
“
他的相聲文明”
,這是侯寶林在天津一待五的赫赫戰(zhàn)績,也是天津觀眾對他最貼切的評價。
相聲一直都以“
說逗”
為主,“
學唱”
則從侯寶林開始,或是以他為代表,便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是與
說逗融合在一起更具表現(xiàn)力也更加美致的時代藝術(shù)了。悲劇的內(nèi)容,喜劇的形式,這是社會和時代
為他提供也是侯寶林為自己找到的有力武器,于是他把嚴肅的感情和輕松的形式結(jié)合在了一起。
侯寶林“
文明”
的另一表現(xiàn)就是舞臺風度“
派頭”
,在臺上不卑瑣油滑、不貧里貧氣,他的自尊和自
信、平穩(wěn)和謙和、輕松和親切給了他一生無休無止的“
人緣”o
建國后,時代賦予了他展示才華的天
機。侯寶林的名字幾乎成為中國相聲的符號,他使相聲這門藝術(shù)不僅老少咸宜,并且走出國門享譽
國際。
但是,就在他從干校歸來“
還原為人”
不久-1979
7
月,侯寶林“
正式宣布退出舞臺,專門
從事相聲研究工作”
了。他的這一決定立即引起社會反響,他不是說過“
一個演員設(shè)若脫離丁舞
臺,他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從而成為行尸走肉了嗎”
?
力,把一個殘缺不全老態(tài)龍鐘的形象留給觀眾。他說他如今的心力體力都不比從前。他不愿意憑
著名聲讓觀眾可憐他。雖然在錄像里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神采飛揚,但他告訴我,那已經(jīng)是勉
為其難了。他對我說:“
不知怎的就是高興不起來o"
我當時認為,或許是他老了——
他已然六十開
外了o
在這之前或而后,他總是向我提及《牛虻》,“
那位主人公痛苦著身心還要充當馬戲團小丑逗
人們發(fā)笑,這是怎樣殘酷和無法忍受的踐踏及扭曲!”
我們同時都沉默著,我聯(lián)想他當時或許就是被
這種情思折磨吧。“
文革”
所鉤沉的不僅是時代的垃圾,同時還深及幾千的民族劣性,這或許才
是他開心不起來的真正原因。他滿懷深情地說:“
我現(xiàn)在特別需要嚴肅,需要自尊,需要在尊嚴中度
過余生。”
其實我已察覺到他對那些戲稱他“
侯寶林兒”
的人們,不管是好意還是無知、謔稱,只要
“
林兒”
字一出,他就頓時神情嚴肅陰沉下來。輕則裝作聽而不聞,重則面帶慍怒。
1979
下半,侯寶林開始案頭工作,陸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了《相聲的表演》《相聲溯源》等有關(guān)
文字,如今匯集成冊的《侯寶林談相聲》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他說:“
只是為了填補空白,絕不會成
為蓋世奇文;只要能夠鋪路,為別人的建樹打下基礎(chǔ),哪怕是有人駁辯、批判,也算是我們的功勞。’’
(有刪改)
相關(guān)鏈接:
①
侯寶林的人生和藝術(shù)哲學是“
留有余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可過頭”o
他始終認為藝術(shù)
的魅力在于富余一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獲取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自由o
(摘自《侯寶林的相
聲藝術(shù)及文化史意義》)
②
侯寶林12
歲拜師學習京戲,三個月后開始街頭賣藝。這掙飯的本事在侯寶林看來并不高
明,“
其實還是要飯的,只不過折著跟斗要飯而已”
。他認為所出賣的與其說是技藝不如說是自尊。
(摘自《侯寶林評傳》)
(1)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
(5
分)
A
.“
我”
與侯寶林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
我”
既仰慕侯先生的學識和超凡的藝術(shù)才能,又能深刻
地理
B
.侯寶林說“
曲藝是個金飯碗”
,意味著曲藝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有無限機遇、有許多有階
值的東西可供人挖掘的領(lǐng)域。
C
.侯寶林在天津演出時憑借《空城計》《改行》一炮打響,他蓄起分頭穿上西裝堅定了相聲在劇
場與其他曲種同等的地位。
D
.侯寶林留給觀眾的是其全盛時期的形象,他選擇退出舞臺則是消極地退卻,因為“
演員離開
舞臺則失去了生命”o
E
.侯寶林的相聲既有說學逗唱的融合,又有寓莊于諧的趣味,他謙和親切的風度、幽默智慧的
形象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2)
作為一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對相聲這門藝術(shù)有哪些突出貢獻?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o
(6
分)
(3)
侯寶林急流勇退,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請結(jié)合材料具體分析o
(6
分)
(4)
侯寶林的“
精神和靈魂世界不僅是嚴肅的甚而是傷感的”
,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銓@一說法的理解。(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2
.(1
)答E
給3
分,答B(yǎng)
給2
分,答A
給1
分;答C
、D
不給分。(A
項“
亦師亦友”
概括不準確;C
項“
他蓄起分頭穿上西裝”
是他自尊的體現(xiàn);D
項“
退出舞臺”
不是消極地退卻。)
(2
)①
侯寶林的相聲說唱傳神動聽、語言清新洗潔,他風度儒雅,觀眾評價他的相聲文明。②
侯寶林提升了相聲在劇場的地位,使“
學唱”
與“
說逗”
融合而成為時代藝術(shù),使相聲老少咸宜并走出國門。③
侯寶林在退出舞臺后,陸續(xù)發(fā)表文章,填補空白,為后人鋪路。(每答出一點給2
分。意思答對即可。)
(3
)主觀原因:①
自尊的需要。他不希望把老態(tài)龍鐘的形象留給觀眾,這自尊是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而形成的自我保護。②
對人生和藝術(shù)哲學的追求。侯寶林認為藝術(shù)的魅力在于富余——
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獲取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自由。(答出一點給2
分,意思答對即可)客觀原因:①
身體因素。60
多歲,心力體力不比從前。②
時代因素。為文革所鉤沉的時代垃圾及民族劣性所折磨。(答出一點給1
分,意思答對即可)
(4
)①
侯寶林少時出賣技藝的經(jīng)歷在其看來是出賣自尊,充滿傷感。②
侯寶林不憑借丑化自我和說熊話或說賤話;顚殎頁P名,堅持以嚴肅的態(tài)度來面對藝術(shù)。③
《牛虻》主人公所受的踐踏及扭曲使他非常感傷,認為自己需要嚴肅,需要尊嚴。④
別人稱他為“
林兒”
,他認為傷害了他的自尊而感到慍怒,在日常交往中,他希望人們嚴肅地對待他的人格和尊嚴。(每答出一點給2
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jù)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39316.html
相關(guān)閱讀:《推銷倫敦》閱讀答案
《我所認識的蓋茨》閱讀答案
華君武《我的漫畫生涯》閱讀答案
《巴金自傳:文學生活五十》閱讀答案
《一個永恒的教書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