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題。
3
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一場全面變動,“
士”
在這一大變動中也取得新的地位。戰(zhàn)國“
游士”
經過漢代三、四百的發(fā)展已變?yōu)?ldquo;
士大夫”
,他們定居各地,和親戚、族人發(fā)生了密切關系。2
世紀中葉以下,“
士”
的社會勢力更大了,作為一個群體他們自覺為社會精英,以“
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
。由于“
士”
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一群體也開始分化。一方面是上下層的分化,門第制度由此產生;另一方面則是地域分化,成為士人結黨的一個主要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士的個體自覺,這是一個普遍的新風氣,超越于群體分化之外。個體自覺即發(fā)現自己具有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并且充分發(fā)揮個性,表現內心的真實感受。個體自覺在思想上轉向老、莊的同時,還擴張到精神領域的一切方面,文學、音樂、山水欣賞都成了內心自由的投射對象。甚至書法上行書與草書的流行也可以看作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個體自覺解放了“
士”
的個性,使他們不肯壓抑自發(fā)的情感,遵守不合情理的世俗規(guī)范。這是周、孔“
名教”
受到老、莊“
自然”
挑戰(zhàn)的精神根源。不但“
士”
的思想已激進化,“
士”
的行為也突破了儒家的禮法。兒子“
常呼其父字”
,妻子呼夫為“
卿”
,已成相當普遍的“
士風”
。男女交游也大為解放,朋友來訪,可以“
入室視妻,促膝狹坐”
,這些行動在中國史上真可謂空前絕后。但西晉的束皙反而認為“
婦皆卿夫,子呼父字”
正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特征。當時的“
士”
階層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動,由此可見。
以這一變動為背景,可重新解釋從漢末到南北朝的思想發(fā)展。“
名教”
與“
自然”
的爭論是漢末至南北朝“
清談”
的中心內容,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但多數學者都認為“
清談”
在魏、晉時期與實際政治密切相關,至東晉以下則僅成為紙上空談,與士大夫生活已沒有實質上的關聯。如果從士的群體自覺與個體自覺著眼,可提出不同的看法:“
名教”
與“
自然”
之爭并不限于儒、道之爭,而應擴大為群體秩序與個體自由之爭。郭象注《莊子》已從道家立場調和“
自然”
與“
名教”
,可知即在信奉新道家的士大夫中,也有重視群體秩序之人。西晉王朝代表世家大族執(zhí)政,解決了政治方面“
名教”
與“
自然”
的沖突,使士的群體在司馬氏政權下取得其所需要的政治秩序——
君主“
無為”
而門第則“
各任其自為”
。但個體自由的問題卻仍未解決,東晉至南朝的社會繼續(xù)受到個體自由的沖擊。所以東晉南朝的“
自然”
與“
名教”
之爭以“
情”
與“
禮”
之爭的面目出現;“
緣情制禮”
是思想界爭論的焦點所在。這一階段的爭論要等待新“
禮學”
的建立才告終結,那已是5
世紀的事了。
(摘編自余英時《綜述中國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1
.下列關于士的個體自覺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個體自覺是當時士人群體中普遍的新風氣,超越于士人群體的分化之外。
B
.個體自覺是發(fā)現自己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崇尚個性張揚,表現真實感受。
C
.個體自覺往往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音樂欣賞、怡情山水等形式,表現內心的自由。
D
.個體自覺是從思想上對儒家價值提出質疑,在行為上完全不遵守儒家的禮法。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A
.上下層的分化和地域的分化,是“
士”
這一群體分化的基本表現形式。
B
.“
婦皆卿夫,子呼父字”
的行動,在西晉人束皙看來,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特征。
C
.史學界認為,“
清談”
至東晉以下已經與士大夫生活沒有實質上的關聯了。
D
.郭象主張從道家立場調和“
自然”
與“
名教”
的爭論,但也重視群體秩序。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
士”
這個階層在3
世紀中國經歷的大變動中取得了新的地位,社會勢力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形成士人間的結黨。
B
.“
名教”
受到老莊“
自然”
挑戰(zhàn)的精神根源,住于“
士”
對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的追求,對不臺情理世俗規(guī)范的反對。
C
.從士的群體自覺與個體自覺著眼,可以推斷出漢末至南北朝“
清談”
的中心內容不只是儒、道之爭,還包括群體秩序與個體自由的爭論。
D
.東晉至南朝思想界爭論的焦點放在“
緣情制禮”
,是由于當時社會仍然受到個體自由的沖擊,足見個體自由的問題在當時并沒有解決。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3
分)D 2
.(3
分)C 3
.(3
分)A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55754.html
相關閱讀:《從中國的車牌看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閱讀答案
節(jié)選自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閱讀
《“神童詩”與功利教育》閱讀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張力結構》閱讀答案及解析
《幸福指數取代GDP,我們能否更幸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