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群
老子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遠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實上,社會人生、治國理政等問題,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從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明曉盛衰之道、成敗之數(shù)。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也就是說,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聲,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深含智慧。對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們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徑、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規(guī)則固定下來并嚴格執(zhí)行,就是德的表現(xiàn),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這樣才會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總是為了德的名聲,熱衷于對個別人施小仁給小惠,搞“
有求必應(yīng)”
,表面上看起來積了很多德,其實是偏私,是小惠個人、失德人民。
“
無為”
方能大有為。老子推崇“
無為而治”
,“
無為”
是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無為”
是要“
道法自然”
,順應(yīng)自然而不妄為。也就是說,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法則,根據(jù)實際條件采取適宜行動。世間萬物包括人類社會,都有其運行的內(nèi)在規(guī)律,即“
道”
在其間。離開了這個“
道”
,事倍功半;順應(yīng)了這個“
道”
,事半功倍。“
無為”
,就要順勢而動,按照自然和社會法則,使其自行運轉(zhuǎn)。“
無為”
并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通過“
無為”
達到有為,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控制亂作為,即不妄為。秦亡漢興,實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出現(xiàn)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這是老子所講的“
我無事,而民自富”
的例證。對于理政者而言,“
無為而治”
的啟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為必須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通過自己的“
無為”
而引導(dǎo)和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應(yīng)通過控制、監(jiān)督,限制權(quán)力的私自膨脹,防止亂作為。
天道忌盈。老子認為天道忌盈。什么是“
盈”
呢?口滿為盈,權(quán)大為盈,富奢為盈?跐M,不僅難以兌現(xiàn),而且招人記恨;權(quán)大,則生驕橫,驕橫必然侵害他人;富貴且奢侈,揮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滿則虧,盛極則衰。老子曰:“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這句話點出了貧富無常的道理。怎樣才能常虛不盈呢?關(guān)鍵是在成功的時候不忘憂患。有憂患意識,則無憂患;無憂患意識,則終憂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樂不忘悲。
偉業(yè)須從細小做起。老子曰:“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細小之事如何才能變成偉業(yè)呢?老子認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就是說,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斷地積累。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天下大事皆由積累而成。所以,對于理政者而言,從小處做起,從一點一滴積累,抓好關(guān)鍵細節(jié),方能成就大業(yè)。事物的發(fā)展在于積累的道理還啟示人們,積小過會成大惡,千里之堤會潰于蟻穴。因此,理政者應(yīng)當努力看得遠一些、深一些,見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選自2009
4
月7
日《人民日報》)
1
.下列對老子的“
德政”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為名聲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
.對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
.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規(guī)則將人們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徑、多少、高低等固定下來并嚴格執(zhí)行,才能成全大德。
D
.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熱衷于對個別人施小仁給小惠,搞“
有求必應(yīng)”
,其實質(zhì)是小惠個人,失德人民。
2
.下列對文章第三段畫線句子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無為”
指的是“
道法自然”
,理政者的行為必須遵循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
B
.“
無為”
不是不作為,而是理政者通過自己的“
無為”
引導(dǎo)和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達到“
有為”
。
C
.防止理政者亂作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過控制、監(jiān)督限制權(quán)力的私自膨脹。
D
.理政者要從老子的“
無為而治”
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啟示,否則就會私欲膨脹,擾民亂民。
3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在作者看來,雖然老子是一位遁世遠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國理政的智慧。
B
.出現(xiàn)“
文景之治”
的盛世,得益于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這是老子提倡“
我無事,而民自富”
的依據(jù)。
C
.老子認為天道忌盈,他主張理政者應(yīng)該具有憂患意識,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樂不忘悲。
D
.老子認為大事由小事積累而成,對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從小事做起,抓住關(guān)鍵細節(jié),就不能成就大業(yè)。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
、C
(“
只有…
才能”
應(yīng)為“
只要…
就”
)
2
、D
(“
否則就會私欲膨脹”
絕對化,應(yīng)在“
否則就”
后加“
可能”
)
3
、D
(A
項擴大范圍,原文說“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
思想家”
,意謂這是對老子思想的一種誤解,B
項,“
依據(jù)”
錯,原文為“
例證”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
文景之治”
在漢代,C
項,“
老子…
主張…”
錯,這是作者的觀點,是作者認為理政者應(yīng)該從老子思想中得到的啟示,而非老子的主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84066.html
相關(guān)閱讀:摘編自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xué)中的界定與防范》閱讀答案
泰戈爾《論沉思》閱讀答案
《微博時代,專業(yè)批評如何作為》閱讀答案
《和當代大學(xué)生談王瑤先生》閱讀答案
楊絳《讀書苦樂》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