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偬K東坡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有句:“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這除了反映每一位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有其個性之外,還反映出欣賞者審美趣味有差異。
、谑澜缟蠜]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全然相同的欣賞。葛洪說得好:“觀聽殊好,愛憎難同。”可是,具有獨到的審美眼力卻是不易的。在許多場合上,欣賞如此陳陳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賞定論移過來,代替自己的賞評。如此,欣賞之前要“去蔽”則不是庸人自擾。
、矍О賮,一些名作歷經(jīng)欣賞,結論充棟宇而汗牛馬,給后人形成定勢,無形中成不二法門,影響和約束著不同見解的展開,以至于欣賞循舊轍而無新意。其次,名流效應也給人以消極的影響。每每欣賞作品,先關注書者名姓:啊,名流所書,筆下絕對精品。有人就對我說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的書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為何讓他當主席?為何不讓你當?”以至于后來,又出現(xiàn)了東方書畫家協(xié)會、世界書法家協(xié)會、國際書畫家聯(lián)誼會這樣龐大的團體。按此論,這幾個團體主席的書法水平更是高妙無比。這類欣賞觀的失誤,在于它針對一個人的職務,而忘記了應該針對他的作品,只有面對作品才是可靠的。應當堅決粉碎這種名流觀、職務觀。當我們欣賞秦簡、漢簡時,那些尋常巷陌人家、守境戍邊兵士、無名百姓留下的作品,營造了一個個美妙的空間,并不遜色于同時期名家的小篆和隸書。對欣賞者而言,尋常心態(tài),有助于欣賞本真的韻致,摒去那些虛幻的、浮夸的表相,取得獨到的審美效果。
、塥M隘的欣賞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賞過程形成的積弊、陋習,使欣賞受到局限,格局狹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qū)徝赖木窒蓿铣步,高談玄理,品第風流,登山臨水,流連詩酒,耳聞絲竹管弦雅樂艷歌,目遇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對北朝蒼茫剛硬棱角畢露的書風未免不適。而北朝人在朔漠蒼涼胡馬嘶風中,感受著勞作艱辛悲笳動月的粗獷渾厚,也認為南朝書風軟媚。對作品的欣賞長期以來還形成了諸多的流派,如同滾滾江河的上游總有細散的小支,在一瀉而下的同時又分成枝杈,這是藝術欣賞的常態(tài),差異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卻總喜歡操起斧子,東砍西斫,如持這種欣賞觀的人同時又擁有評判權柄,則害莫大焉。“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這還有什么欣賞的精神自由可言?
、葜挥凶髌穼π蕾p產(chǎn)生作用,而不是名氣、職務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賞才能真正變得自由,同樣的藝術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審美意識之中,與每一個頭腦產(chǎn)生交融,從而催化出新的形象。從作品欣賞出發(fā),不同的見解都是正常的;蛘哒f,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都是多義的,可資不同角度、層面欣賞。面對王羲之的書法,南朝人衛(wèi)鑠認為:“多力豐筋者圣”,杜甫則認為:“書貴瘦硬方通神”。蕭衍稱王羲之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韓愈則認為 “羲之俗書趁姿媚”,都顯示了不同的審美見解,也給后人營造了一個思考的空間。而如果把書法欣賞從審美范疇拖曳出來,納入道德倫理空間,認為“人品高,書品亦高;人品低,書品亦低”,既簡單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賞真諦。
⑥生存論的本體把審美視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級生存狀態(tài),所以我認為在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最重要的,是欣賞者自身。
15.欣賞同樣的書法藝術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會有所差異。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請從全文歸納。(6分)
16.結合文章,說說在藝術欣賞中怎樣才能做到“精神自由”。(6分)
17.文章中多處使用了引用這一修辭手法,請任舉兩例并分別說明其作用。(6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96872.html
相關閱讀:《山寨版“獅身人面像”的警示》閱讀答案
《歷史不可復制 精神卻能傳承》閱讀答案
《三峽文化》閱讀
《誰淘汰了胡雪巖》閱讀答案
《“文化渴求”心理與“文化自覺”意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