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因剛升入而手足無措?您是否為的備考而憂心如焚?
全國名校備考,知名復習思路導引,基礎梳理、專題整合、學科沖刺,教你最快捷的備考思路。
2009年名師手記之篇:11位名師主講,考點導引,易錯點重難點剖析,學法指導,命題前瞻,讓您贏在起跑線上!
第一講 行星地球
【復習要點】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復習思路】
建立起空間概念和運用空間方法是復習本單元關鍵。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黃赤交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等內容對空間要求較高,要善于體會地球的運動規(guī)律,善于利用地球儀進行演示。在頭腦中樹立空間概念,或在頭腦中模擬地球運動過程,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該部分內容。
光照圖的判讀是本單元測試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是有關地方時、區(qū)時、國際標準時的計算;二是晝夜長短、日出與日落時間的計算;三是太陽高度的計算以及利用正午太陽高度根據房地產開發(fā)采光的要求計算兩樓的間距、太陽能熱水器傾角的計算和實地測量等;四是結合熱點考查宇宙的探測和宇宙資源的開發(fā),如神舟七號飛船的發(fā)射與返回、中國的“探月工程”等,結合太陽活動考查太陽與地球的關系,結合重要的天文現象考查各類天體的特征和太陽系的有關。
【知識歸納】
1.了解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
天體名稱
形狀
物質形態(tài)
發(fā)光情況
其他作用和特點
星云
云霧狀
氣態(tài)
吸收或反射恒星發(fā)出的光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恒星,物質稀薄,主要成分上氫
恒星
球體
氣態(tài)
自行發(fā)光
數量多,彼此距離遠,有運動,體積相差很大,主要成分上氫和氦
行星
球體
固態(tài)或氣態(tài)
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fā)亮
圍繞恒星公轉,也有自轉,體積、質量大小不等,表面溫度因距離恒星的遠近而有很大的差異
衛(wèi)星
球狀
固體
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fā)亮
本身自轉,同時圍繞行星公轉,體積、質量大小不等,表面溫度因距離恒星的遠近而有很大的差異
彗星
云霧狀
固態(tài)或氣態(tài)
吸收或反射恒星發(fā)出的光而發(fā)亮
接近恒星時,出現彗核、彗尾。運動周期長短不一
星際物質
分子或微粒
固態(tài)或氣態(tài)
稀薄近似真空,不發(fā)光
散逸在太空中,肉眼不可見
2.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中各種天體相互吸引與繞轉,形成了天體系統(tǒng)。對于每一級天體系統(tǒng),地球都有相應的位置。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及其它情況如下表:
天體系統(tǒng)的名稱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河外星系)
總星系
中心天體
地球
太陽
銀河系中心(其它河外星系中心)
沒有中心
其它主要天體成員
月球
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太陽系和其它恒星系統(tǒng)、星云、星際物質等,半徑約8萬光年
目前所觀測到的所有星系的總稱,半徑約200億光年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物質的條件
(1)宇宙環(huán)境的影響
宇宙環(huán)境對地球上出現生命具有重要影響,即恒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比較穩(wěn)定。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wěn)定。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大小行星繞日運行方向大多一致,各行其道、互不于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
(2)地球本身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不長不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這使得在漫長的大氣演化過程中,地球周圍聚集了以氮和氧為主的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汽化;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加速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水汽凝結、降雨,在低洼處形成海洋,從而孕育了最簡單的生命;隨后,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
4.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和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能源。人類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如太陽能發(fā)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等;人類對轉化了的太陽能的利用,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質時期生物固定以后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5.理解太陽活動主要類型和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三部分。太陽大氣常有變化,甚至是劇烈的變化,這些變化通稱為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是最主要的太陽活動。
活動類型
位置
活動周期
意義
黑子
光球層
11年
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
色球層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世界上許多地區(qū)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與黑子的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
太陽活動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fā)時發(fā)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會引起電離層的擾動。此時經電離層反射的短波無線電信號會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從而導致通訊衰減或中斷。
太陽活動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太陽大氣跑出的帶電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6.掌握地球自轉的特點
(1)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轉是指地球時刻不停的繞假想的地軸作旋轉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上看,旋轉方向是順時針。
(2)地球自轉的周期
比較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比較
名 稱
參 照 物
旋轉角度
時 間
備 注
恒星日
恒星
360°
23小時56分4秒
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太陽日
太陽
360°59′
24小時
考慮了地球的公轉運動
(3)地球自轉的速度
地球自轉的速度可分為角速度和線速度,即分別用角度和距離來衡量地球自轉的速度。由于地球自轉一周的過程中,地球表面上的各點(除南北兩極點) 就相當于繞其所在的緯線圈運動了一圈,因此這些點都是轉動了360°,即角速度相等,每小時約15°,但由于各條緯線圈的長短不等,它們所運動的距離則有著較大的差異,赤道的緯線圈最長,因此線速度最快,約為40000 km/24 h≈1670 km/h,其余緯度的線速度為1670 km/h×cosα(其中的中α為所在地點的緯度)。由于cos60°的值等于1/2,所以南北緯60°地區(qū)自轉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
7.理解地球公轉的特點
(1)地球公轉的軌道與方向
地球繞日運動的路線叫做公轉的軌道,它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日地距離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在不斷變化,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7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向下看,地球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從南極上空向下看,地球的公轉方向是順時針的。
(2)地球公轉的周期
地球公轉一周(360°)所需要的時間為365日6時9分10秒,這叫一個恒星年,它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我們常常以太陽為參照物,即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的周期,所需要的時間是365日5時48分46秒,這叫一個回歸年,它是季節(jié)變化的周期。
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正午)為此地的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這種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它是地球自轉運動而產生的。經度每隔15 o,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o,地方時相差4分鐘。
10.理解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物體水平運動方向偏移的原因
因為任何物體在運動時都有慣性,總是力圖保持原來的方向和速度,由于受地球的形狀和運動的影響,它們就逐漸偏離了原來的運動方向。但由于赤道上的經線是互相平行的,因此在赤道上水平運動的物體不會發(fā)生偏向,這也是全球唯一不產生偏向的地方。
(2)地轉偏向力
在地球自轉時,會產生一種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偏轉的力,這種力叫地轉偏向力,該力始終垂直于物體的運動方向,只對物體的運動方向有影響,而不影響物體的運動速度。在物體運動速度一定的情況下,緯度越高的地區(qū),地轉偏向力越大,因此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越明顯。
(3)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規(guī)律
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4)地轉偏向力的表現與意義
地球上,大氣中的氣流、河流中的水流、大洋中和洋流都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非常明顯,產生偏向,這對地表熱量和水分的輸送交換,對全球熱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意義。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自西向東流的長江其南岸受到的侵蝕作用較為明顯,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泥沙多沉積在北岸;南半球中心氣壓低,周圍氣壓高的低壓氣流呈順時針方向等。同時地形的自轉運動對于地球形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地球自轉的慣性離心力,使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形成目前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轉橢球體的形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4529.html
相關閱讀:熱帶草原氣候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