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7
題。
徐堅,西臺舍人齊聃子也。少好學,遍覽經(jīng)史,性寬厚長者。圣歷中,車駕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堅為判官,表奏專以委之。方慶善《三禮》之學,每有疑滯,常就堅質問,堅必能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又賞其文章典實,常稱日:“
掌綸誥之選也。”
再思亦曰:“
此鳳閣舍人樣,如此才識,走避不得。”
堅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諸人依堅等規(guī)制,俄而書成,遷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再遷給事中。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武三思不臣之跡,反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殺之。時方盛夏,堅上表日:“
月將誣構良善,故違制命,準其情狀,誠合嚴誅。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長,即從明戮,有乖時令。謹按《月令》:‘
夏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
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伏愿詳依國典,許至秋分,則知恤刑之規(guī),冠于千載;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納堅所奏,遂令決杖,配流嶺表。
時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請兵以擊姚州西貳河蠻,既降附,又請筑城,重征稅之。堅以蠻夷生梗,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涉遠,所損不補所獲。獨建議以為不便。睿宗不從,令知古發(fā)劍南兵往筑城,將以列置州縣。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嵩路由是歷不通。
堅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堅以與羲近親,固辭機密,乃轉太子詹事,謂人曰:“
非敢求高,蓋避難也。”
及羲誅,堅競免坐累。堅多識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國史等,凡七入書府,時論美之。十七卒,七十余,贈太子少保,謚日文。
(
節(jié)選自《舊唐書·
徐堅傳》)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如此才識,走避不得 走避:逃跑躲避。
B
.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憐憫慎重。
C
.遂令決杖,配流嶺表 決杖:處以杖刑。
D
.堅多識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5
.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
B
.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
C
.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
D
.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徐堅博識多聞,富有才華。他少時博覽經(jīng)史,擔任判官時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參與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國史等,七次進人書府,受到時論贊美。
B
.徐堅為人正直,敢于進諫。當時韋月將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誣陷而被皇上下令處死,徐堅上表進諫,認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時令,皇上最終采納了他的表奏。
C
.徐堅思慮周全,很有遠見。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貳河蠻,等到他們歸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稅。徐堅認為不妥,后來果然李知古被殺,蠻眾反叛。
D
.徐堅潔身自好,主動避嫌。他的妻子是當時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沒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堅決辭去機要職務;后來岑羲被殺,他也避免了大災難。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O
分)
(1)
每有疑滯,常就堅質問,堅必能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
(2)
堅以蠻夷生梗,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涉遠,所損不補所獲。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4.B
(哀矜: 憐憫,同情。)
5.B
6.C
(原文是“
既降附,又請筑城,重征稅之”
,即在徐堅反對的時候,李知古只是請求筑城,征收重稅,選項中卻將請求當作了事實)
7.
(1
)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徐堅(到徐堅那里去詢問),徐堅必定能征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對此非常贊許,對他的學問非常稱許)。
5
分;譯出大意給2
分;“
疑滯”
(“
疑難之處”“
疑問”“
疑惑不通”
等)、“
征”
(“
征引”“
引用”“
引證”“
援引”“
用……
證明、證驗”
等)、“
善”
(“
喜歡”“
贊許”“
贊賞”“
認為是好的”
等)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
分。
(2
)徐堅認為蠻夷桀驁不馴(生性粗陋、頑固不化),不能讓他們使用與華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軍隊勞累長途跋涉,損失的東西彌補不了獲取的東西(得不償失)。5
分;譯出大意給2
分;“
以”
(“
認為”“
以為”
)、“
同”
(“
與……
相同、一樣”“
等同”
等)、“
勞”
(“
使……
疲勞、勞累”
等)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
分。
譯文
徐堅,是西臺舍人齊聃的兒子。輕時好學,博覽經(jīng)史,品性寬厚自尊。圣歷間,皇上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薦徐堅為判官,專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慶愛好《三禮》之學,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徐堅,徐堅必定能征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又賞識他的文章典雅充實,曾稱贊說:“
徐堅是撰寫詔令的最佳人選。”
楊再思也說:“
他是做鳳閣舍人的材料,有這樣的才識,是逃避不了的。”
徐堅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眾人依照徐堅等人的體例,很快撰修成書,徐堅升任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徐堅兩次升任給事中。當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發(fā)武三思的不軌行為,反而被武三思誣陷,中宗立即命令殺掉韋月將。當時正值盛夏,徐堅上表說:“
韋月將誣告善良,有意違背詔命,依據(jù)他的情狀,的確應當嚴厲誅殺。但如今是酷夏季節(jié),天道讓萬物生長,在這時公開殺戮,違背了時令。謹依照《月令》:‘
夏行秋令,則會使低濕的地方發(fā)生水澇,莊稼不能成熟。’
陛下承受天命,中興圣業(yè),將弘揚伏羲、軒轅的風范,而光大史冊的美名,怎可以違背時令而進行殺戮,以至于傷害和氣?君主的舉動必須記載,將怎樣訓導后人?希望詳細依照國家法典,允許等到秋分處決,以使陛下審慎用刑罰的規(guī)范,光照千載;又使陛下哀憐的仁惠,遍及四海。”
中宗采納了徐堅的表奏,便下令對韋月將處以杖刑,流放嶺表。
當時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請求派兵進擊姚州西貳河蠻,等到他們投降歸附以后,又請求筑城,加重征收他們的賦稅。徐堅認為蠻夷生性粗陋,不能讓他們使用與華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軍隊勞累長途跋涉,損失的東西彌補不了獲取的東西(得不償失)。因此獨自建議認為這樣做不利。睿宗不聽從,令李知古調發(fā)劍南軍隊前往筑城,準備分置州縣。李知古因此想要誅殺蠻夷中的豪強,抄沒他們的子女作為奴婢。蠻眾恐懼,便殺了李知古,相繼反叛,服勞役的人奔逃潰散,姚、?道路由此多不通。
徐堅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堅因與岑羲是近親,堅決辭去機要職務,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對人說:“
我不敢求取高官,是為了躲避災難。”
等到岑羲被誅殺以后,徐堅竟沒有被過深連累。徐堅通曉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國史等,一共七次進入書府,受到時論贊美。十七去世,終七十余歲,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謚號叫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65163.html
相關閱讀:《家有名士》閱讀答案及翻譯
《劉汲,字直夫》閱讀答案及翻譯
《歐陽行周文集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 《南山集》目錄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秦數(shù)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遍喿x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