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提出了“中間地帶”理論。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一塊極其遼闊的中間地帶,即處在亞、非、歐三洲包括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內的中間地域。
50年代后期,毛澤東基于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萬隆會議和1956年發(fā)生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這兩件大事對世界政治產生的深刻影響,重提“中間地帶”理論,并對民族主義國家的性質和作用問題作了新的分析。他認為,在對立的兩大陣營之間,民族主義國家作為第三種力量仍有廣泛的空間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這三個主義中,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比較接近;中間力量在觀念上作為一個獨立的形態(tài),在政治上有可能成為傾向社會主義的一支力量,或者稱為社會主義的同盟軍。“中間地帶”理論實際上是多極世界體系的一個認識基礎。
從50年代后期開始,兩大陣營逐漸發(fā)生分化。一方面,由中蘇分歧而導致國際共運大論戰(zhàn),社會主義陣營走向解體;另一方面,美國與西歐關系有明顯變動,西歐經濟實力的增長使其獨立傾向增大。法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獨立性更加明顯。1963年初,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法國將建立自己獨立的核力量;1964年初,法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將這種世界性的四分五裂概括為“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并在60年代初提出了“第二中間地帶”的理論。他認為,中間地帶有二部分,一部分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后的國家,一部分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的控制。不久,毛澤東將第二中間地帶的范圍擴大到北美、大洋洲和日本。這個概念將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美蘇等主要大國之間的矛盾作為立論的基點,在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同原來資本主義陣營中的一部分結成統一戰(zhàn)線,同美蘇這兩個最大的國際壓迫者進行對抗的現實問題。
60年代末,發(fā)生了蘇聯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珍寶島事件。受毛澤東的指示,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和徐向前組成戰(zhàn)略問題小組研究國際形勢,他們指出,目前在中、美、蘇三大力量之間的斗爭中,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存在著利用美蘇矛盾的可能性。不久,中共中央作出決策,允許美國參議員來華,同意重開中美大使級會談。
70年代初,毛澤東決定打開中美關系。1973年2月,毛澤東在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會談時,提出了關于“一條線”和“一大片”的戰(zhàn)略設想,即按照大致的緯度劃一條連結從美國到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歐洲的戰(zhàn)略線,并團結這條戰(zhàn)略線以外的國家(即“一大片”),抗衡霸權主義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蘇聯。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zhàn)略,即美國和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第二世界,亞洲(除日本外)、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三個世界”的戰(zhàn)略劃分,徹底改變了戰(zhàn)后兩極體系的觀念,使世界多極化的面貌明確起來。原先“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的概念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霸權主義與反霸權主義”、“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等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劃分。在整個多極化世界結構中斗爭與聯合的根本標準,不再是抽象化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維護各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15729.html
相關閱讀:中國海監(jiān)船抵達釣魚島 開展維權巡航執(zh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