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詩詞教學在語文教育中的定位問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江蘇省豐縣梁寨中學 孫濤

【摘要】各個時期的語文教育定位都有其先進的一面,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學會“拿來”,學會借鑒,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古典詩詞教學更是如此。

【關鍵詞】李海林;詩詞教學;語文教育;定位問題

【作者簡介】孫濤,市青年骨干教師,縣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與教學法設計。

李海林教授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經義教育?語言專門化?語用》(《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5期)一文中提出:“現(xiàn)代語文教育是從‘反文言’這一層面切入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反叛的”,文言和白話“不僅僅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別,文言和白話負載了深厚的歷史內容和文化內涵。在歷史的‘那一刻’,‘文言’被當成了傳統(tǒng),‘白話’被當成了現(xiàn)代,‘文言’和‘白話’的抉擇,就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抉擇!爆F(xiàn)代語文教育取得輝煌成就就是“反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內涵、社會基礎、意識形態(tài)、政治傾向等方面”進行價值重構,進而“建設新文化”。如今作為以文言為載體的古典詩詞教學日漸式微,中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日趨淡薄。在此背景下,詩詞教學在語文教育中又該怎樣定位呢?

一、古代語文教育,找尋燈火闌珊處的“她”

李教授總結古代語文教育有兩個特點:經義教育和一身而數(shù)任。經義教育是“以儒家典籍義理為內容或載體,以訓誨儒家正統(tǒng)觀念為目的”的;一身而數(shù)任就是“內容泛化”,也是劉國正所說的“總體性”,即“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不分,學倫理、歷史、哲學,學科學、技術,也是學語文”,F(xiàn)代語文教育是在“反經義教育中誕生和發(fā)展的”,就是到了當代批判之聲仍然不絕于耳,如李零批判國學為“國將不國之學”,柏楊在《丑陋的中國人》中說中國人的丑陋是中國文化的“醬缸”發(fā)臭熏的……與之相對,在21世紀初,中國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國學熱”,電視臺開辦了許多國學類節(jié)目,大師登上了各種國學講壇,國學雜志充斥國內外市場,國學培訓機構應運而生……由此可知,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當代人也是相當?shù)拿。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呢?李教授在文中提出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只反“經義教育”,不反“總體性教育”。他認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對‘總體性教育’傳統(tǒng)的保留帶來的后果之一,是為經義教育留下了‘后門’,留下了形式上的可能性”。就是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造就了20世紀語文教育的悲歡離合”。說得非常精辟,一語中的。針對這個方面,其實我們需要運用魯迅先生的智慧。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我們要拿來。我們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比粢赃@種心態(tài)對待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小學課堂上的古代詩詞教學大概就不會“心中無主”,亂作一團了。

古代語文教育延續(xù)幾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獨特的方面,那些符合中國人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質的理應成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也只有把這些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并發(fā)揚光大,才能給現(xiàn)代語文教育打上“中國特色”的印記,使中華民族成為真正的獨一無二的民族。所以語文教育的定位尤其是古典詩詞教學不管姓“古”還是姓“現(xiàn)”,都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準繩,無古、今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傳播民族文化精華、繼承民族精神傳統(tǒng)的大背景下去反思、去定位、去傳承。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典雅精致、言簡義豐,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蔽覀儗W習古典詩詞不是把學生全都培養(yǎng)成詩人、詞人,而是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他們的審美和探究能力,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靈。所以我們在詩詞教學中就要定位于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傳承,二是文學鑒賞。我們要傳承什么?孔子曰:“詩言志!彼f出了詩歌的本質特點是情緒或情感的抒發(fā),這也決定了詩歌較少地受到古代正統(tǒng)價值觀念的束縛,或是情感的直接抒發(fā)或是“立象以盡意”,因而比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更能超越時代的局限,更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傳承的精華也在于斯。

現(xiàn)在有些詩詞課堂教學一味追求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探究、合作、自主學習,但一堂課下來學生什么知識也沒學到,什么能力也沒培養(yǎng)。古代語文教育教學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傳統(tǒng)教育注重朗讀和背誦,這是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只不過我們不能只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讓他們在朗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詩詞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了解古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像壽鏡吾老先生那樣吟誦得忘情,“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如林黛玉那樣教香菱作詩:“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薄捌截剖悄┦拢~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崩碚摐\顯易懂,方法簡明扼要。然后有針對性地挑選例文,讓香菱自己動手寫詩,閱讀不濫,方法得當,如此教學方法不由讓人拍手稱好!

二、語言專門化,我們還在路上

李教授認為從“總體性教育”到“語言專門化”的選擇是“通過以葉圣陶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最終得以實現(xiàn)的”。它主要是“打破‘總體性’束縛”,使語文教育承擔起本學科所應該承擔的獨特任務,即學習掌握語言文字這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的“主要思路是:語言有哪些要素構成,他們各自有哪些特征,如何辨析它們。于是我們有了文字、語音、詞匯、語義、語法、修辭等的教學……于是形成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八字憲法’”。葉圣陶和夏?尊主編的《國文百八課》鮮明體現(xiàn)了這一特色。“這本書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tǒng)的觀念!本庉嬛笇枷朐谟凇岸繕恕保茨繕诉x文,按目標編文!懊空n為一單元,有一定的目標,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睆乃幾胨枷肜,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較科學的完整的“語文”體系,這里的“語文”偏重語言文字和基礎知識,特別是讀寫方法方面的知識,是“語文教育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李教授認為得益于葉圣陶等人的堅守,現(xiàn)代語文教育“站定了語文學和文學的立場”,并在20世紀80年代的撥亂反正中得到強化。在21世紀初,新課改如火如荼地展開,仍然沒有跳出葉圣陶的教育教學理論思想。巢宗祺先生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一書中對語文素養(yǎng)的解釋是:“‘語文素養(yǎng)’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彼母爬ê茇S富,讀起來給人一種很散、很亂的感覺。鄭逸農先生也曾做過概括:語文素養(yǎng)包括功用性和非公用性兩大方面,即包括語言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兩大方面。語言素養(yǎng)主要指對語言的積累、感悟、理解、運用的能力、方法和習慣;精神素養(yǎng)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學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質疑、探究、創(chuàng)新的品質等。其實這多多少少都有葉圣陶教育理論的影子。在這樣的理論大背景下,詩詞教學的定位優(yōu)缺點在哪兒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呢?

葉圣陶先生在《小學生詩選?序》中曾對古詩教學作過言簡意賅的闡述。葉老認為:“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點,指點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他接著闡發(fā):“不易了解的詞語,當然由老師先給講明;其余的最好讓學生去體會。”他是不贊成串講的,他說:“我們并不希望教師按照解說,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體會出來了的,當然不必講。他們說的話雖然與解說不同,意義卻彼此一樣,教師也可以不講。”精講之后,葉老主張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體會”。他說:“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單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的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才雋永!薄跋茸寣W生自己體會,然后教師與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指導的方法大致如解說!睂W生“體會得確切,經老師給他們評定,他們便有自己發(fā)現(xiàn)的愉快;體會得不對,經老師給他們糾正,他們的印象就比隨意聽講深切得多。”最后葉老認為,“每首講授之后,最好讓學生熟讀。這與他們自己的體會和教師的指導有關;二者都做到了家,他們便嘗到詩中的滋味,不待強迫,他們自然樂于熟讀。熟讀了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復誦一回,像他們常常唱一回歌一樣,對于他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比~老的這種詩歌教學就是放到現(xiàn)在也頗具先進性,教師該講處一定要精講,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品味、“體會”,進行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甚至背誦。葉老的這種教學法在講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和當前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但是不是所有老師都能達到葉老的高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機械模仿,盲目照搬,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淖,造成了閱讀教學的公式化和形式主義。新中國成立后,風靡一時的“老八段”教學法就是其代表。它的主要教學過程是①板書課題,解題;②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③初讀課文,講解生字詞;④范讀課文;⑤分析課文,教師分析結構、段落層次、大意;⑥總結課文或中心思想;⑦總結寫作特點;⑧課堂練習或布置作業(yè)。該教法把語文課當作知識課來教,以教師為中心,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盛知識的容器。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大力批判,但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灌輸、輕思考”的教育教學方法因其思路清晰易操作而仍在巨大的慣性之下一路狂奔。該教學法運用到詩詞教學上,教師整理出詩詞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歸納出詩詞的表達技巧、內容和情感,然后讓學生機械記憶。在中、高考大背景下,許多教師片面追求分數(shù),只講考點、答題技巧和答題模式,和考試“無關”的一律不講,完全沒有了“詩詞味”,一次又一次地把學生的興趣磨損殆盡,更不要說文化傳承了。所以在文中,李教授對“語言專門化”的批評非常中肯,“伴隨著‘語言專門化’一起走過來的工具主義和技術主義的泛濫,已經對語文教育產生了傷筋動骨的侵蝕”。

三、語用,想說愛“你”不容易

李教授對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通過對其發(fā)展軌跡的回溯,逐一認定其內涵和歷史地位,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進而提出自己的理論——語用說。他認為“語用教育”是“語言專門化”的深化,是“語言專門化”道路的有力開拓,是“語言專門化”導入了“語用教育”。“語用教育”和“語言專門化”的區(qū)別在于“語用”就是語言功能教學,“語言專門化”是語言要素教學!肮δ苤髁x語言觀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通俗地說,語言是‘做事’。……總之是著眼于語言的功能重構語文教育的學科基礎。”他還引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語用”概念分析與“語用學”中的“語用”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但仍然讓人深感語焉不詳,不知“語用”的精髓是什么,不知在實際教學中應如何操作。在王榮生教授等著的《語文教學內容重構》一書中李教授寫了《蘇軾詞二首》案例,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蘇軾詞二首

準備與預習

1.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2.跟同學說說“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

整合與建構

一、找出“江!薄ⅰ叭碎g”兩個意象系列

1.這兩首詞的意象可以分為“江!毕盗泻汀叭碎g”系列,分別找出屬于這兩個意象的系列,并說說這兩個意象系列的內涵:

·“江!毕盗

·“人間”系列

2.下列詩句揭示了“江!迸c“人間”系列的關系,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說說你對這些詞句的理解。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一尊還酹江月

·江海寄余生

二、用“江海”和“人間”解讀詩歌

1.如果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與“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兩句連貫起來讀,想想應如何解釋這兩句的含義。

2.南宋詞人陸游曾游赤壁,他的印象是“赤壁亦茅岡耳”;蘇軾為什么要把“茅岡”寫得如此壯麗雄偉?

3.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寫到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累得吐血”,蘇軾為什么要把周瑜寫得如此風流瀟灑?

4.《臨江仙》詩出,“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作者既然有“江海寄余生”的愿望,為什么仍在家“鼻鼾如雷”?

三、從“江!焙汀叭碎g”看詩人的心態(tài)

1.解讀詩人對“周郎”和“家童”的態(tài)度。

①比較關于“周郎”和“家童”的描寫,說說他們給你的不同感受。

②結合詩歌的主旨,說說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一樣。

2.閱讀下列詩句,說說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的異同。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薄靶≈蹚拇耸牛<挠嗌!保ㄌK軾)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保ú懿伲

·“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保ɡ畎祝

3.有人認為蘇軾這兩首詞表達了一種“退避”的人生態(tài)度,你認為這種“退避”是指向“官場”,還是指向“政治”?是指向“現(xiàn)實”還是指向“人生”?

應用與拓展

1.選取《念奴嬌·赤壁懷古》或《臨江仙》意境,以第一人稱寫一個片段,要求能細致準確地反映詩人的心理過程。

2.課外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并與同學交流讀書心得。

王尚文說:“任何語言的形式都是由詞構成的鏈條和序列,其意義隨著每一個詞接著一個詞的出現(xiàn)而逐步展示出來,直到最后一個詞就位,意義才算完整!边@里是說抓住語言,捕捉語言的敏感點,多角度地闡釋語言,走進語言的深處,就能把握語義的發(fā)展脈絡,文本的各層意義就會顯現(xiàn)出來,文本的言外之韻味也會顯豁起來!短K軾詞二首》從語言的角度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先找出“江海”、“人間”兩個意象系列,說說這兩個意象系列的內涵,進行內容的整合和建構;再用“江海”和“人間”解讀詩歌,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的角斗場,最后從“江!焙汀叭碎g”看詩人的心態(tài),深入詩人的心靈深處,觸摸詩人獨到的思想靈魂。這樣的課堂以語言為基礎,以語言帶動詩歌內容,以語言把握作者情感。出發(fā)點是語言,落腳點仍是語言。教師教學有了“語言抓手”,就不會“務虛”,學生在學習語言中運用語言,從而形成言語能力,這些對語文教育走向“泛人文化”和純粹“工具性”具有糾偏的作用,但若把它當作唯一的定位有失偏頗。試想若是從小學到高中,從文言到白話,從南方到北方,全部都是一個路子,語文教學那又會是什么樣子?

在當前教育大改革的熔爐里,各種教育思想紛至沓來,“語用說”也只是林林總總的教育教學理念之一,它當前還沒有萬川歸于海的能力和魄力。經過李教授的堅守和完善,是否能達到這種高度,我們樂觀其成,也愿參與其中。

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凝練生動,意境含蓄深邃,韻律自然和諧,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給人藝術上的熏陶,思想上的啟迪,性情上的陶冶。我國“詩教”傳統(tǒng)也源遠流長,我們在繼承和開拓之中,要深信過去的并不都是過時的,它也有可取之處,我們能做的是用當代的眼光分析其定位,汲取其精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教學中。我們還要知道流行的并不都是適合的,我們要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否有效提高來檢驗、來糾偏。我們更要融入到教育改革的巨大洪流中,去實踐、去反思、去準確定位,如李教授所說“不辜負歷史”。

參考文獻

[1]李海林.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經義教育?語言專門化?語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5)

[2]林喜杰.國文百八課研究[D].北京:劉占泉,2004:6

[3]葉圣陶.大家國學·葉圣陶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71

[4]王榮生等.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2

[5]鄭逸農.從教學目標、途徑看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標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5)

[6]郭杰.再談“老八段”教學法與“新三段”教學法[J].文學教育2010(8)

(已發(fā)表于《新課程研究》)

作者:江蘇省豐縣梁寨中學 孫濤

【摘要】各個時期的語文教育定位都有其先進的一面,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學會“拿來”,學會借鑒,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古典詩詞教學更是如此。

【關鍵詞】李海林;詩詞教學;語文教育;定位問題

【作者簡介】孫濤,市青年骨干教師,縣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與教學法設計。

李海林教授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經義教育?語言專門化?語用》(《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5期)一文中提出:“現(xiàn)代語文教育是從‘反文言’這一層面切入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反叛的”,文言和白話“不僅僅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別,文言和白話負載了深厚的歷史內容和文化內涵。在歷史的‘那一刻’,‘文言’被當成了傳統(tǒng),‘白話’被當成了現(xiàn)代,‘文言’和‘白話’的抉擇,就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抉擇!爆F(xiàn)代語文教育取得輝煌成就就是“反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內涵、社會基礎、意識形態(tài)、政治傾向等方面”進行價值重構,進而“建設新文化”。如今作為以文言為載體的古典詩詞教學日漸式微,中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日趨淡薄。在此背景下,詩詞教學在語文教育中又該怎樣定位呢?

一、古代語文教育,找尋燈火闌珊處的“她”

李教授總結古代語文教育有兩個特點:經義教育和一身而數(shù)任。經義教育是“以儒家典籍義理為內容或載體,以訓誨儒家正統(tǒng)觀念為目的”的;一身而數(shù)任就是“內容泛化”,也是劉國正所說的“總體性”,即“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不分,學倫理、歷史、哲學,學科學、技術,也是學語文”,F(xiàn)代語文教育是在“反經義教育中誕生和發(fā)展的”,就是到了當代批判之聲仍然不絕于耳,如李零批判國學為“國將不國之學”,柏楊在《丑陋的中國人》中說中國人的丑陋是中國文化的“醬缸”發(fā)臭熏的……與之相對,在21世紀初,中國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國學熱”,電視臺開辦了許多國學類節(jié)目,大師登上了各種國學講壇,國學雜志充斥國內外市場,國學培訓機構應運而生……由此可知,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當代人也是相當?shù)拿。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呢?李教授在文中提出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只反“經義教育”,不反“總體性教育”。他認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對‘總體性教育’傳統(tǒng)的保留帶來的后果之一,是為經義教育留下了‘后門’,留下了形式上的可能性”。就是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造就了20世紀語文教育的悲歡離合”。說得非常精辟,一語中的。針對這個方面,其實我們需要運用魯迅先生的智慧。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我們要拿來。我們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比粢赃@種心態(tài)對待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小學課堂上的古代詩詞教學大概就不會“心中無主”,亂作一團了。

古代語文教育延續(xù)幾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獨特的方面,那些符合中國人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質的理應成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也只有把這些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并發(fā)揚光大,才能給現(xiàn)代語文教育打上“中國特色”的印記,使中華民族成為真正的獨一無二的民族。所以語文教育的定位尤其是古典詩詞教學不管姓“古”還是姓“現(xiàn)”,都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準繩,無古、今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傳播民族文化精華、繼承民族精神傳統(tǒng)的大背景下去反思、去定位、去傳承。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典雅精致、言簡義豐,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蔽覀儗W習古典詩詞不是把學生全都培養(yǎng)成詩人、詞人,而是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他們的審美和探究能力,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靈。所以我們在詩詞教學中就要定位于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傳承,二是文學鑒賞。我們要傳承什么?孔子曰:“詩言志!彼f出了詩歌的本質特點是情緒或情感的抒發(fā),這也決定了詩歌較少地受到古代正統(tǒng)價值觀念的束縛,或是情感的直接抒發(fā)或是“立象以盡意”,因而比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更能超越時代的局限,更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傳承的精華也在于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58470.html

相關閱讀:文言文閱讀中實詞記憶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