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細節(jié),深入文本-《列夫?托爾斯泰》教學敘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前些天教學《列夫·托爾斯泰》,大體仍按照過去的設計進行,因為我覺得這一設計雖是數(shù)年前的,不過切入點小,且以具體的形象來解讀抽象的精神,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篇比較晦澀的文章。但我在這次備課中,更加關注了文本中一些細節(jié)描寫,并且通過比較閱讀,將文本中的一些內(nèi)容前后貫連起來,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文本。我設計的根本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前面對其面孔的描寫,是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欲揚先抑;二是文章通過其眼睛所表現(xiàn)出的托爾斯泰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其源頭是什么,為何會讓他永遠得不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在教學伊始,我依然先指導學生劃分了層次:全文主要分成了四個部分(①胡須②-④臉孔⑤訪客印象⑥-⑨眼睛),主體為描寫臉孔與眼睛的部分。我就從對托爾斯泰面孔的描寫入手,要求學生在三個小節(jié)中劃出作者評論其面孔的語句。在②中,學生劃出的是“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我在這里強調(diào)了“總印象”一詞,指出這句話不僅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也在下文中得到了體現(xiàn)。我要求學生在這一節(jié)中找出有關其面孔的描寫,學生主要歸納出了一系列比喻:“低矮的陋屋”“小屋粗制濫造”“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我讓學生比較一下這些比喻的相似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比喻不僅體現(xiàn)了后文總結(jié)時所說的“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等特征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來自于簡陋的鄉(xiāng)村,而這正是當時窮困的俄羅斯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再看③,作者反復強調(diào)其面孔“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遲鈍和壓抑”“蒙昧陰沉,郁郁寡歡,丑陋可憎”,在這段描寫中,“消沉”是核心。其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孔也是陰沉的,但因為他具備“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與前面作者描寫托爾斯泰面孔所用的簡陋的村舍茅屋完全不一樣,因此帶來的氣質(zhì)也完全不同。我再次補充背景資料,沙俄帝國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廢除了農(nóng)奴制,在此之前,大部分生活在俄羅斯鄉(xiāng)村的農(nóng)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雖然農(nóng)奴主不能隨意剝奪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的婚姻都要由農(nóng)奴主來批準,并且出賣農(nóng)奴的廣告就與出賣牲口的廣告一起登在報紙上。俄羅斯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監(jiān)獄,那里的大部分人民幾乎剛剛出生就是囚徒。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中,人們的臉上會帶著幸福陽光的氣質(zhì)嗎?因此,托爾斯泰的這種氣質(zhì)實際上同樣來自于俄羅斯民族。

接下來,學生找到了④中作者對托爾斯泰面孔的評論,“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而這句話是可以與②③相互印證的,俄羅斯人的精神氣質(zhì)已經(jīng)完全與托爾斯泰合為一體,成為他精神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將他稱為“普通人”,一個寄居了“永遠流浪的天才靈魂”的普通人。也正因為其外表的普通,才會讓訪客吃驚不已。作者在⑤中運用了兩組詞語進行對照:“正襟危坐”“頷首低眉”“敬重有加”“誠惶誠恐”,“矮小敦實”“步子輕快”“輕松愉快”“小巧玲瓏”。這兩組詞語表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而后一組詞語又呼應著前面圍繞“普通人”一詞進行的描寫,前一組詞語則為后面客人的驚奇埋下伏筆。在這里,我提示學生,在這一時刻,客人“驚奇”了幾次?學生往往注意到了前一次初見托爾斯泰時的“疑惑和驚訝”,但真正重要的卻是后一次“驚奇地屏住了呼吸”,作者也由此通過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描寫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教學后一部分時,我要求學生對照以下兩組比喻,并由此引出對下面文本的品析:

1、“鋼刀”“槍彈”“金剛刀”。這幾個比喻都表現(xiàn)出了托爾斯泰眼神的銳利,一下看穿了客人的內(nèi)心。但是也有著區(qū)別,“鋼刀”突出的是“刺”,“擊中要害”,突出了客人初見其眼睛是那種驚異的感覺。“槍彈”則強調(diào)“穿透”,在這樣的眼神面前,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掩飾,并且也強調(diào)了其迅疾與猛烈,恰好對應前文“黑豹似的目光”!敖饎偟丁笔鞘澜缟献顖杂驳奈镔|(zhì),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抵擋,即使是厚重的“甲胄”,強調(diào)了其眼神力量的不可抵擋。后文中作者再用“手術(shù)刀”“X射線”來形容其眼神,說明它不僅能穿透表面的偽裝,即使是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精神他同樣能看透。不過,這雙如此銳利的眼睛馬上就變的“柔和”,“滿含粲然笑意”,也會“熱淚漣漣”……。我指出,這段描寫來自是真實的生活,托爾斯泰在聆聽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時,就曾經(jīng)動情地流下眼淚,他說自己從中聽見俄羅斯民族最底層的苦難。在這個時刻,他“像村婦”“像囚犯”,他的眼睛中那“一百只眼珠”就來自于俄羅斯民族,他不僅長著“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也將俄羅斯各階層的民族精神匯合到他的身上,表現(xiàn)在他的眼睛中。

2、“獵鷹”“探照燈”、“甲殼”“甲胄”。我先要求學生比較“獵鷹”“探照燈”這兩個比喻的異同,學生認識到,這兩個比喻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高處向低處去的。獵鷹面對的是獵物,相對于在高空盤旋的獵鷹而言,耗子是何等微不足道,細微的幾乎不可見,但獵鷹依然能夠一擊必中,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這同樣是因為托爾斯泰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可以理解他們最細微的感受。而探照燈照射的不僅是別人的精神世界,同樣也在照射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讓他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我在這時,提示學生,作者稱托爾斯泰的須發(fā)只是“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而前面他將客人的偽裝比作“甲胄”,兩者的區(qū)別是什么?學生馬上就認識到“甲殼”遠比“甲胄”脆弱。但是在①中,他的須發(fā)是“像泡沫一樣”“熱帶森林般茂密”“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如此茂密的須發(fā)竟然如甲殼一般脆弱,為什么?這時,學生明白了,那是因為他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還要透徹清晰。我接著追問,“虛無”為什么能讓人變成石頭?我提示學生,石頭是沒有感情,也不會被感動。學生也認識到了,一些人猶如石頭般麻木地忍受一切黑暗與罪惡。而這,恰恰是俄羅斯人的“消沉”所帶來的。但是,托爾斯泰沒有一直消沉下去,③寫道“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托爾斯泰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真正看清這個社會的本質(zhì)。我在這里補充材料,告知學生他的重要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都寫于他“人生的晚秋”。但這也正是他的痛苦所在,因為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他反對暴力革命,因為他認為以暴力推翻一個政權(quán)所帶來的必將是更大的暴政;他又是貴族,永遠無法真正被底層人民所接受,他提倡的人道主義、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當時的俄羅斯遭到了幾乎整個上層社會的反對,甚至連他的妻子也不理解他,他同樣也找不到出路。這使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并最終離家出走,死于一個小站。在教學的最后,我依然引用了茨威格《逃向蒼天》及《世界上最美的墳墓》,以幫助學生理解托爾斯泰的痛苦根源。

通過上述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到了托爾斯泰精神的根源,源于一個民族深沉的苦難,而他就與這個民族共存。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對于文章中各部分的關系,也就不在停留在欲揚先抑這樣的表層上,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就理解了他痛苦的根源。劃分層次,全面把握文本;比較相同的內(nèi)容,牽連前后文本;結(jié)合背景,深入文本,則是我在這節(jié)課中教給學生的方法,我相信對于他們理解這類比較艱澀的文章是有幫助的。

前些天教學《列夫·托爾斯泰》,大體仍按照過去的設計進行,因為我覺得這一設計雖是數(shù)年前的,不過切入點小,且以具體的形象來解讀抽象的精神,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篇比較晦澀的文章。但我在這次備課中,更加關注了文本中一些細節(jié)描寫,并且通過比較閱讀,將文本中的一些內(nèi)容前后貫連起來,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文本。我設計的根本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前面對其面孔的描寫,是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欲揚先抑;二是文章通過其眼睛所表現(xiàn)出的托爾斯泰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其源頭是什么,為何會讓他永遠得不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在教學伊始,我依然先指導學生劃分了層次:全文主要分成了四個部分(①胡須②-④臉孔⑤訪客印象⑥-⑨眼睛),主體為描寫臉孔與眼睛的部分。我就從對托爾斯泰面孔的描寫入手,要求學生在三個小節(jié)中劃出作者評論其面孔的語句。在②中,學生劃出的是“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我在這里強調(diào)了“總印象”一詞,指出這句話不僅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也在下文中得到了體現(xiàn)。我要求學生在這一節(jié)中找出有關其面孔的描寫,學生主要歸納出了一系列比喻:“低矮的陋屋”“小屋粗制濫造”“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我讓學生比較一下這些比喻的相似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比喻不僅體現(xiàn)了后文總結(jié)時所說的“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等特征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來自于簡陋的鄉(xiāng)村,而這正是當時窮困的俄羅斯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再看③,作者反復強調(diào)其面孔“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遲鈍和壓抑”“蒙昧陰沉,郁郁寡歡,丑陋可憎”,在這段描寫中,“消沉”是核心。其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孔也是陰沉的,但因為他具備“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與前面作者描寫托爾斯泰面孔所用的簡陋的村舍茅屋完全不一樣,因此帶來的氣質(zhì)也完全不同。我再次補充背景資料,沙俄帝國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廢除了農(nóng)奴制,在此之前,大部分生活在俄羅斯鄉(xiāng)村的農(nóng)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雖然農(nóng)奴主不能隨意剝奪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的婚姻都要由農(nóng)奴主來批準,并且出賣農(nóng)奴的廣告就與出賣牲口的廣告一起登在報紙上。俄羅斯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監(jiān)獄,那里的大部分人民幾乎剛剛出生就是囚徒。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中,人們的臉上會帶著幸福陽光的氣質(zhì)嗎?因此,托爾斯泰的這種氣質(zhì)實際上同樣來自于俄羅斯民族。

接下來,學生找到了④中作者對托爾斯泰面孔的評論,“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而這句話是可以與②③相互印證的,俄羅斯人的精神氣質(zhì)已經(jīng)完全與托爾斯泰合為一體,成為他精神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將他稱為“普通人”,一個寄居了“永遠流浪的天才靈魂”的普通人。也正因為其外表的普通,才會讓訪客吃驚不已。作者在⑤中運用了兩組詞語進行對照:“正襟危坐”“頷首低眉”“敬重有加”“誠惶誠恐”,“矮小敦實”“步子輕快”“輕松愉快”“小巧玲瓏”。這兩組詞語表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而后一組詞語又呼應著前面圍繞“普通人”一詞進行的描寫,前一組詞語則為后面客人的驚奇埋下伏筆。在這里,我提示學生,在這一時刻,客人“驚奇”了幾次?學生往往注意到了前一次初見托爾斯泰時的“疑惑和驚訝”,但真正重要的卻是后一次“驚奇地屏住了呼吸”,作者也由此通過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描寫了他的精神世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73256.html

相關閱讀:語文要上出點文化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