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把心態(tài)史觀引入歷史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錢秉旦先生說:"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才智,看不懂別人的過去也就看不懂別人的現在。"著名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教育家杜威認為課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以及學生自發(fā)獲得的經驗或體驗。如何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心態(tài)史觀無疑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論利器。

一、新的史學理論

心態(tài)史觀的理論依據是心理史學,心理史學是一門結合歷史學與心理學的一種跨學科研究,其主旨是以歷史分析為視角,將個人、群體與社會,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作為新的史學范式,心態(tài)史研究為認識人的心理活動、集體意識、精神狀態(tài)與其物質生活、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的是社會群體在社會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識,并著重考察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物質生活條件與這種觀念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法國年鑒學派是法國心理史學的標志,年鑒學派認為在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長時段"、"總體史"的綜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會、經濟、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歷史學"。年鑒學派的先驅呂西安?費弗爾認為"運用集體心理方法考察了長期支配以往人們的種種觀念,揭示了一定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因此心理史學的研究,"是要揭示歷史上人們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憂慮、愛憎、信念等。為了勾畫這種情感世界,歷史學家必須運用語言學、人類文化學、哲學、肖像學、文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方法進行綜合研究。"

二、中學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程理念認為"歷史學就是一門人學"。人的本質、人的自身發(fā)展、人的能力、人的情感、思想與行為、人的共處與沖突以及人與各種環(huán)境條件的相互制約與影響等等,都是心理學與歷史學十分關注的問題。把心態(tài)史觀引入課堂,是心態(tài)史學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擴大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范圍

心理史學借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行為。綜合對某一問題在較大范圍的理解和認識,正是達到理解全面、認識深化的有效途徑。所以,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講:"只要對心理學加以謹慎地應用,便沒有任何理由不應當借助心理學來擴大歷史理解的范圍。"事實亦是如此,人們對任何問題,包括歷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只有在多視角、多方位、多層次的較為廣闊的范圍內去理解和認識,才能對問題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認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歷史教學要求我們要用多元史觀解讀歷史 。因為文明生存的條件之一,就是對外開放的環(huán)境與心態(tài)。了解不同時期人們的心態(tài),有助于理解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步入近代以來的中國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與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對國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2.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生動性

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情境性強,有利于激發(fā)情感體驗。然而中學歷史教材簡約性、綜合性強,情境性較差,內容又包羅萬象。關心和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是新課程標準的突出特點和三維目標之一。心理史學十分重視和關注個體和群體性格特征、心理活動和狀態(tài)的探尋、分析和描述,正好彌補這一缺陷。教師可以引入心態(tài)史學所使用的一些專業(yè)術語和概念等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情感與情緒、想象、觀念與意識、愿望與動機、性格、氣質、態(tài)度、信仰、壓力、氣氛、社會心態(tài)等及描述它們狀態(tài)的傲慢、猜疑、恐懼、謹慎、平靜、喜怒哀樂、虔誠等,可以成為教學情境的關鍵詞或提示語。讓學生直覺地去感知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群體或個人的心理體驗、愿望動機、觀念態(tài)度、價值判斷和選擇,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對歷史內容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梁啟超曾說:"許多歷史上的事情,順著平看似無意義,亦沒有什么結果,但是細細的把長時間的歷史通盤聯絡起來,就有意義,有結果了。比如晚明時代,許多士大夫排斥滿清,或死或亡,不與合作,看去似很消極,死者自死,亡者自亡,滿清仍然做他的皇帝,而且做得很好,這種死亡,豈不是白死亡了嗎,這種不合作,豈不是毫無意義嗎?若把全部歷史綜合來看,自明室衰亡看起,至辛亥革命止,原因結果,極明白了,意義價值,亦很顯然。假如沒有晚明那些學者義士仗節(jié)不辱,把民族精神喚起,那末辛亥革命能否產生還是問題呢。"這里,梁啟超的"長時段"同樣包含著心理結構的傳承、演變過程在其中。

三、中學歷史教學的可能性

1.歷史教學現狀的需要

要把歷史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不解決學生"心里接受"的需要,大都是空話。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簡言之,即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心態(tài)類試題或情境的設計,有助于學生更新歷史學習的視角和方法,有利于他們從"意義構建"角度來活化歷史。近幾年來,高考的社會史試題出現轉向關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這一視角的轉變,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變化,那么也應該關心他們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個人或群體心態(tài)和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關系。

2.歷史新課改的要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把心態(tài)史觀引入歷史教學,是使歷史鮮活起來,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向人們言說歷史的演進軌跡,從而摒棄對于歷史一般的抽象的說明,賦予它具體的社會心態(tài)的生動內涵,使歷史像一面鏡子,直觀地反映人類的心靈活動和思想律動,成為人類自身的參照物。

四、有待解決的問題

當代心理學的理論不能簡單推廣到歷史中去,也不具有普世的價值。對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不能機械地套用理論模式,而應把研究客體放在特定時代情景中加以考察,避免以主觀臆測研究問題的局限性。巴勒克拉夫指出:"心理分析法也許有助于解釋某個歷史事件對個人的重要性,但它解釋不了事件本身。"歷史人物的行為還受階級、宗教信仰、社會環(huán)境、個人特殊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歷史的因素絕不是單一的。另外,在重視心理分析的同時,還要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可用心理史學來分析,因為"在心理學知識水平的當前階段上,心理學能夠為歷史學作出的貢獻僅限于一個相當狹窄的范圍",只能適用于歷史人物、群體和部分歷史現象的研究。"我們始終認為經濟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釋一切"。然而,正如伊壁鳩魯所說的,"關心自己的靈魂,從來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不管怎樣,新史學所作出的每一個努力和嘗試都是值得尊重的,心理史學借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行為。無疑,為我們認識人類的歷史活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47966.html

相關閱讀:高三歷史常識:西夏皇帝列表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