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糧倉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美國是世界的糧倉,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比得上它所擁有的農地面積和產量。美國的可耕地將近有英國的7倍大,大約是180萬平方公里。牧地面積則有350萬平方公里。美國小麥的產量約為全球小麥總產量的半數(60%供出口),大豆占50%、高粱占25%、玉米則占25%。
美國的肉類及乳制品產量也居全球之冠,以大規(guī)模生產居多,自動化程度高,而且只專門集中生產幾種產品。不過,全國只有2.8%左右的勞動力(約310萬人)投入農業(yè)生產。
氣候與土壤所決定的農業(yè)帶
美國人老是往大處想,光是其廣大的國內市場,就讓他們的農人從19世紀末期起獲利豐富。也由于國內市場規(guī)模夠大,各地可以根據其氣候與土壤條件選種某種單一作物。這種專門化的農作方式,產生了所謂的農業(yè)帶。
在大西洋沿岸各州,從狹長的“大都會區(qū)”往西到五大湖區(qū),是一片生產牧草和牛乳的地區(qū),中間偶爾夾雜著蔬果栽培區(qū)。在中西部,俄亥俄、密蘇里河以及五大湖之間的中心地帶是玉米帶,農業(yè)生產鼎盛,并出產以玉米飼養(yǎng)的畜產。接下來則是小麥帶,從俄克拉荷馬、堪薩斯、內布拉斯加一線直到南、北達科他。
再往西就比較不利于農耕了。在大平原到落磯山脈之間的地帶,氣候成了影響農作的主要因素。在西經100°以西,降雨量大為減少,如不放牧,就得引水灌溉才可耕作。這里就是所謂的“荒野的西部”,有超過15萬座的牧場,畜養(yǎng)1,800余萬頭牛。如今,直升機和吉普車與傳統(tǒng)的騎馬牛仔,一起分擔放牧的工作。
棉花帶的移轉
在大城市附近,如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及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散布著一些栽種蔬果與棉花的灌溉區(qū)。傳統(tǒng)的棉花帶則位于南部的南、北卡羅來納州,一直延伸到德州。過去20多年來,這個地區(qū)的棉花產量逐漸減少,由其他作物取而代之。如今,德州和加州所生產的棉花比傳統(tǒng)的“深南方”棉花栽種區(qū)還要多。
加州氣候屬亞熱帶或地中海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灌溉面積達34,000平方公里。蔬果產量豐富,足供全美1/3所需。加州葡萄所釀的酒,品質已差不多可以挑戰(zhàn)歐洲最上等的葡萄酒。此外,加州還生產番茄、萵苣、甜菜和草莓。夏威夷則有熱帶作物,包括產量占全球40%的鳳梨。
農業(yè)生產過剩
美國農場總數目在20世紀90年代有減少的情形,但小型農場卻逐漸增加;目前全國約200萬座農場,平均規(guī)模約186公頃?偖a量則較從前大幅增加,主要歸因于使用現(xiàn)代化農具及農業(yè)技術的改良,以及有效的管理。美國農民在各地選種最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特別作物,再加上高度機械化,使得作物產量遠遠超過國內市場所需,并因此造成市場供需問題。當其他國家享受著豐碩的收成,或當某些政府幫助提高農業(yè)生產時,美國政府卻被迫收購這些過剩的農作物,以保障農民生計。不過即使有這項措施,還是難保農田面積的大幅減少。
如今能從國內市場和國際外銷獲利的,是那些企業(yè)化經營的大型農業(yè)。一些小型和中型的家庭式農場,則必須相互競爭才能生存。不過整體而言,美國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產地。有人預測,美國未來將能以比其他國家更低的價錢,生產更多的產品。大自然恩賜給美國肥沃的土壤,正是我們這個人口爆炸的世界,越來越珍貴的資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67903.html

相關閱讀:太陽能新產品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