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fēng)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fēng)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鷯鸞③。且復(fù)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暉: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沉郁、悲傷、蒼涼的感情基調(diào)。
B.詩中“榮華東流水”一句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之處。
C.七、八句緊承“波瀾”一詞,敘寫了秋天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此時搖擺不定的心情。
D.詩人觸景生情,托物言志,詩中使用夸張、比喻、用典等手法,體現(xiàn)了詩人的獨特氣質(zhì)和李詩的主要風(fēng)格。
E.“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一個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來寄托詩人的愁思,本詩也不例外。
15.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結(jié)尾句“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
14.CD
15.①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人認為榮華如東流河水一去不返,萬事盛衰,有如波瀾之起伏無常,表達了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際遇的感慨。②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詩人用比喻的方式,說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現(xiàn)在卻委屈鸞鳳去棲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鸞所居,而今卻讓燕雀做巢占據(jù),表達對賢愚顛倒、是非不分的不滿。③詩人用鸞鳳自喻,高潔卻只能屈居草叢,表達了懷才不遏、壯志難酬的激憤。(6分。每點2分)
賞析:
本詩風(fēng)格“雍容和緩”,屬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風(fēng)》之三十九!豆棚L(fēng)》并非同期所寫,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詩亦然。創(chuàng)作時間約為李白“賜金放還”而離開長安之前。這時的他,已在長安生活了兩三年,對朝廷和社會弊端有了不少體驗。他從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現(xiàn)象,憤怒而致產(chǎn)生歸隱之念,并發(fā)而為詩。
開頭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fēng)飄大荒寒”,乃登臨所見之秋景。茫茫天地間,但見嚴霜覆萬物,西風(fēng)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畫面,又是社會冰冷的寫照。詩人不僅身寒而且心寒了。第五、第六句,說明他遭遇的不順逐。他在41歲的時候,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興奮,想有一番作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賢能之士屢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讒言詆毀,在長安不滿2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故發(fā)出以上2句詩。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艷羨榮華富貴。第七、第八句,說明他不順逐的際遇是因“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所致!搬掭x”即落日之余輝,這里暗喻朝政不明!案≡啤保髯嫐膼簞萘。第九、第十句,進一步說明當(dāng)時朝廷用人不當(dāng)?shù)默F(xiàn)象!傍x鴦”是傳說中高貴的鳥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枳棘”乃兩種多刺的惡木,非“鴛鴦”所能息止。然而,“鴛鴦”竟棲身于此,與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詩人以此上下錯位的現(xiàn)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具體說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況。第十一、第十二句,說明詩人無奈及無能為力的心情。他無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只好歸隱,同時自由地吟唱《行路難》來發(fā)泄對社會不公的抗議!皻w去來”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劍歌”,指孟嘗君食客馮歡因未被重用曾彈劍而歌意欲離去事。它們已成為封建社會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詩人李白即以此為武器,準(zhǔn)備拂袖而去了!
《古風(fēng)》(其三十九)與《行路難》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風(fēng)格迥異!缎新冯y》直率激越:憤不遇,則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信心,則狂歌“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體現(xiàn)了詩人的獨特氣質(zhì)和李詩的主要風(fēng)格!豆棚L(fēng)》(其三十九)則顯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緩。與此詩風(fēng)格及內(nèi)容最為相近的是《古風(fēng)》(其五十四)皆為:憤不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328562.html
相關(guān)閱讀:《橘逾淮為枳(節(jié)選)》閱讀答案
趙善慶《【中呂】普天樂?江頭秋行》閱讀及答案
秦觀《南鄉(xiāng)子(妙手寫徽真)》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指喻閱讀答案
《漢樂府?戰(zhàn)城南》楊炯《戰(zhàn)城南》閱讀答案對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