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fēng)、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 注釋   在北宋滅亡,士大夫南渡的這個時期,慷慨悲壯的憂國憂民的詞人們,名篇疊出;張?zhí)J川有《賀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樓去”寄懷李綱,后以“夢繞神州路”送別胡銓,兩詞尤為悲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因反對“和議”、請斬秦檜等三人而貶為福州簽判的胡銓,再次遭遣,除名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蘆川作此詞以相送。   “夢繞神州路 ”,是說我輩靈魂都離不開未復(fù)的中原 !皭澢镲L(fēng)”三句,寫值此金秋在蕭蕭的風(fēng)聲之中,一方面號角之聲連綿不斷,似乎武備軍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涼。此句將南宋局勢,縮攝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發(fā)出強烈的質(zhì)問之聲,絕似屈原《天問》之風(fēng)格。   首問 :“為何似昆侖天柱般的黃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潰,以致濁流泛濫,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陸 ?又因何使衣冠禮樂的文明樂土,變成狐兔盤踞橫行的慘境!須知狐兔者,既實指人民流離失所,村落空墟,只剝野獸亂竄,又虛指每當(dāng)國家不幸陷于敵手之時,必然“狐兔”橫行,古今無異。   鄭所南所謂“地走人形獸,春開鬼面花 ”,讓國破家亡之人而視之,此情此景便會產(chǎn)生共鳴,筆者親歷抗戰(zhàn)時期華北淪陷的情景,故而被這情景深深感動。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難問,人間又無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離然分別,悲可知矣!——上片一氣寫成,全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兩句,其蒼勁有力,字字沉實,作擲地金石之響。   過片便預(yù)想別后情景,餞別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離去,佇立到江邊以致柳枝隨風(fēng)吹飄起,產(chǎn)生一絲涼氣 。天上的星兒一眨一眨地出現(xiàn)!肮⑿焙印比洌嗳缑舷尻、蘇東坡,寫“微云渡河漢 ”,寫“疏星渡河漢 ”、“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為什么情調(diào)如此相似?而對于蘆川,悲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顯示出了深摯的感情。如以“閑筆”視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曉細(xì)品,淺人難得深味矣。   下言寫此別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難,相距萬里 ,想在一塊兒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語云雁之南飛,不逾衡陽,而今新州距離衡陽幾許 ?賓鴻不至,書信將憑誰寄付?不但問天之意直連上片,而且痛別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關(guān)心國家、社會,縱懷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關(guān)切者絕非個人命運得失窮達(dá),又豈肯談個人瑣事。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是此句的依據(jù)。   情懷既然這樣,何以作詞?所謂辭意俱盡,遂爾引杯長吸,且聽笙歌。——以此豪邁之言借以打發(fā)心頭之痛,作者用筆如夭矯之龍,不以陳言落套為比。   凡填《賀新郎 》,上下片有兩個仄起七字句,不得誤以為與律句全同 ,“高難問”“懷今古”,難、今二字,皆須平聲(與上三字連成四平聲),方為協(xié)律。又兩歇拍“送君去”“聽金縷”,頭一字必須去聲,此為定格。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無一二人。故此說明,以示學(xué)人。 賞析   解題:此詞作于紹興十二年(1142)。紹興八年為胡銓因諫議和而被貶至福州,由遭秦檜迫害,移新州(今廣東新興)編管。張元干作此詞為胡銓壯行,后因此詞而被捕下獄,并被削職為民。詞極慷慨憤激,忠義之氣,溢于字里行間。    賞析:   上片:述時事。   第一層,“夢繞神州路”四句:寫中原淪陷的慘狀。   1、起調(diào)將中原淪陷之慘狀托之于夢,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淪陷不可去,淪陷之慘唯可于夢中見之;二是中原之淪陷如惡夢一般。實景虛寫,寫出人心之慘痛,故有第二層的質(zhì)問。   2、中原淪陷慘狀:“悵”為領(lǐng)字。   所悵者: 一是“連營畫角” 金兵軍營相望,軍號凄厲。   二是“故宮離黍”!对娊(jīng)?王風(fēng)?黍離》“彼黍離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故國之思。   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實,有尺幅千里之勢。   第二層 “底事昆侖傾砥柱”三句:嚴(yán)詞質(zhì)問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   1、“昆侖傾砥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昆侖山,《淮南子?地形訓(xùn)》:“河水出昆侖東北陬”。傳說昆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此以昆侖天柱,黃河砥柱,連類并書。   喻北宋王朝的淪亡。   2、“九地黃河亂注”:喻金兵的猖狂進(jìn)攻。   3、“悲萬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寫中原經(jīng)金兵鐵蹄踐踏后的荒涼景象。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dāng)嗳四c。   第三層“天意從來高難問”至“送君去”,感慨時事,點明送別。   1、“天意從來高難問……”:前面詞人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況涉及朝廷統(tǒng)治者而不能言。   于是頓挫之筆曲折至“天意從來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毖酝庵猓旄吖倘浑y測,而衣冠華族淪于異族之手,實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言天意既難測,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報,故長嘆“悲難訴”。   “悲難訴”的內(nèi)涵:北宋議和滅亡之悲難訴;南宋王朝茍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難訴。   2、送別。 筆鋒自然轉(zhuǎn)至送別胡銓—— “更南浦,送君去”。   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此節(jié)層層遞轉(zhuǎn),字字沉實,詞人悲憤之情,愈轉(zhuǎn)愈深沉。   下片:敘別情。   第一層,“涼生岸柳銷殘暑”至“斷云微度”:別時景物。   時令:初秋殘暑,涼生岸柳——景之凄涼,人心為別而涼。   岸柳:依依惜別之情。   2、時間:夜,“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 夜色已深,以纏綿,清秀之句,抒悲憤激昂之情,可見感情之深摯。   第二層,“萬里江山知何處”至“書成誰與”:設(shè)想別后之心情。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曲曲折折抒寫留戀之情:既反映了他們深厚的友情,也表達(dá)了他們對國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國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層,“目盡青天懷今古”至“聽《金縷》”:遣愁致送別意。   1、“目盡青天懷今古”照應(yīng)“天意從來高難問”,有四顧蒼茫之感。   2、“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言大丈夫不能“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恩怨相爾汝”,本自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3、滿腹悲憤感情,通過層次井然的多次轉(zhuǎn)折,達(dá)到最高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舉大白,聽《金縷》”   以豪情排遣極痛,慷慨悲壯,余音繚繞。   提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慷慨悲涼,數(shù)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張元干因此詞受到削籍除名的處分,但這首詞卻廣為傳唱。據(jù)《客亭類稿》記載:南宋詞人楊冠卿秋日乘船過吳江垂虹橋,“旁有溪童,具能歌張仲宗‘目盡青天’等句,音韻洪暢,聽之慨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gushi/35054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