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曹植《送應(yīng)氏》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曹植《送應(yīng)氏》原文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cè)足無行徑,荒疇不復(fù)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jié)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曹植《送應(yīng)氏》注釋

、北邙:山名,在洛陽東北。阪(bǎn),同“坂”,山坡。

2、宮室句:初平元年(公元90年),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把洛陽的宗廟宮室全部焚毀。

3、頓:塌壞。擗(pǐ“匹”音):分裂。

4、參天,上高至天。荊棘參天,形容十分荒涼。

5、耆(qí):六十歲以上的人。耆老,猶言德高之老年人。

6、疇:田畝。田:動詞,耕種。

7、念我句:這句是代久不歸的游子(即應(yīng)氏)設(shè)詞,應(yīng)氏曾居家于洛陽。平常居,一作“平生親”。

8、清時:太平之時,黃河變清,叫清時。 ②嘉會:歡會。

9、終極:窮盡。

0、?婉:歡樂。

、我友:指應(yīng)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鄴之冀州。

2、親昵:朋友。河陽:孟津渡,在河南省孟縣南。

3、中饋:酒食。這句說:難道是預(yù)備的酒食不夠嗎?是因為在此離別之際,飲一千杯酒都還覺得不夠罷了。

4、愛至句:猶言朋友之間情誼越深,離別時的悲苦就越深。

5、別促句:離別的時間過得很快,再見面卻遙遙無期。

6、翮(hé):鳥翎的莖,代指鳥的翅膀。施翮:展翅。

曹植《送應(yīng)氏》翻譯

其一: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遠遠望見洛陽四周群山。洛陽城顯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宮室全都被燒焚。隨處可見的是殘垣斷壁,叢生的荊棘高入了云天。再也尋不見舊時的老人,看到的盡是些小伙少年。踏足地面覓不出條路徑,荒蕪了的土地誰來耕田!游子已經(jīng)多年沒有歸來,再也認不得交錯的陌阡。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蕭條,千里之內(nèi)也見不到人煙。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傷心哽咽竟無片語只言。

其二:太平的盛世百年難見,歡樂的聚會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無窮無盡,人生之壽命短如晨霜。愿我的好友諸事順利,平安抵達鄴城的北方。親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設(shè)宴餞行在名都洛陽。難道是酒宴不夠豐盛?是賓客觥酬不夠歡暢。情誼越深則離別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難當?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長,離別時匆匆會面更難。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鳥,與你們展翅一同飛翔。

曹植《送應(yīng)氏》賞析

《送應(yīng)氏》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xué)家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端蛻�(yīng)氏二首》是三國時期文學(xué)家曹植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隨曹操西征馬超,路過洛陽時送別應(yīng)?、應(yīng)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寫洛陽遭董卓之亂以后的荒涼景象,第二首寫朋友分離時的不舍。全詩語言質(zhì)樸,無過分的鋪采文藻,然其真實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曹植的創(chuàng)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diào),對前途充滿信心;后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yīng)現(xiàn)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diào)。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fēng)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zhuǎn)變。

這組詩作于建安十六年(2年),曹植時年二十歲。應(yīng)氏指應(yīng)?、應(yīng)璩兄弟,東漢應(yīng)劭的侄子。應(yīng)?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為曹植的好友。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相繼把持朝政,皇帝其實是傀儡。地方軍閥勢力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中逐漸形成并強大起來。董卓就是這樣一個軍閥。當時他任并州牧,駐兵河?xùn)|,中平元年(89年)漢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的袁紹等人密召董卓帶兵進京(洛陽),以威脅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馬尚未到達,何進因密謀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挾持少帝和陳留王出京。董卓聞訊趕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陳留王,于是進兵洛陽,控制了中央政權(quán)。之后,董卓廢少帝為弘農(nóng)王,立陳留王為帝,即漢獻帝。在初平元年(90年)的春天,關(guān)東州郡結(jié)成聯(lián)盟,推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于是預(yù)備遷都長安,以避關(guān)東諸軍。他派兵將洛陽城中富戶拘捕,羅織罪名后殺死,將其財產(chǎn)掠奪。在殺死反對他遷走的伍瓊等人后,派兵強迫洛陽城中居民遷移后,隨即焚燒洛陽城,遷都長安,自已帶兵屯留于畢圭苑。從此,就釀成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隨其父曹操西征馬超,途經(jīng)洛陽,在洛陽他見到了當時頗負詩名的應(yīng)氏兄弟,而應(yīng)氏兄弟旋將有北方之行,親交故舊為他們設(shè)宴餞行。即將分別之時,曹植頗為戀戀不舍,因作詩送別�!段倪x》中劉良在這兩首詩的題目下注曰:“送應(yīng)璩、應(yīng)?兄弟。時董卓遷獻帝于西京,洛陽被焚燒,故多言荒蕪之事�!逼鋵崳苤沧鞔嗽姇r離董卓作亂已歷二十余年,因為不斷的軍閥混戰(zhàn),洛陽根本不得恢復(fù),故而更見荒涼。昔日繁華的京都已經(jīng)殘破不堪,面對荒涼蕭條景色,又想到馬上要與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寫下了《送應(yīng)氏二首》。

曹植的《送應(yīng)氏二首》,在梁太子蕭統(tǒng)《昭明文選》中被放在“祖餞”一類詩歌的首位。后來,人們無論在文學(xué)史還是在文學(xué)評論或文學(xué)欣賞中談?wù)摰健端蛻?yīng)氏二首》詩時,大多數(shù)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為分析其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性,對第二首則往往避而不談。其實,這兩首詩應(yīng)該視為一個整體來分析。這樣不僅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主題,還能使讀者對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曹植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有一個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詩寫洛陽遭董卓之亂后的荒涼景象。此詩開頭由”登“字引出一個“望”字,接下來即描寫“望”之所“見”。北邙阪,即洛陽北邙山�!段倪x》中李善注曰:“郭綠生《述征賦》曰:‘北邙,洛陽北邙,嶺靡迤長阜,自滎陽山連嶺修亙暨干東垣�!� 段?等內(nèi)宦等即攜帝于此而后投河自盡,董卓即于此帶兵迎帝回洛。而詩人登臨此山向遠處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蕪景象:宮室盡為荒墟,處處斷壁殘垣,蒿草瘋長,荊棘參天。接著,詩歌由景寫到人。董卓之亂后,軍閥混戰(zhàn),戰(zhàn)亂頻仍,這里已經(jīng)見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個少年于這片荒蕪之中,欲抬腳舉步,卻找不到路徑。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見一片農(nóng)田。這個從遠方回家的游子,已經(jīng)看不出哪里是曾經(jīng)的田間小路了。有人說這個游子便是應(yīng)氏兄弟,因為他們的父親曾在洛陽為官,他們也應(yīng)在這時生活過。這固然不錯,然而且不說應(yīng)氏兄弟本為汝南郡人,而單是就詩歌抒情的主體來看,這個“游子”也就是詩中的那個“新少年”,他的所睹所想分明是詩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他感嘆著民生的凄慘:“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泵鎸︖@一番破敗景色,竟至“氣結(jié)不能言”,這分是詩人自己的化身。而所謂“平常居”之語,則曹操曾在洛陽多時,曹植也曾在那里居住過也未必不是事實。就是這次分別之前曹植也已于洛陽逗留了幾日,且"平常居"亦可不必拘泥為"常所居"。

這首詩歌中,詩人以一個少年的眼光看一場社會大劫難后的情景。他所見之狀,無非荒殘破敗,班固、張衡所描畫贊頌的“東都”、“東京”的昔日盛況,早已化為灰燼。詩人以嚴肅的態(tài)度如實地記述了目睹的情狀,始而遙望洛陽的全貌,由宮室到墻垣,再由景色的蕭條到人物心情的震驚和所懷的悲悼。從這首詩中可深深地感受著這個少年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社會生活嚴肅的態(tài)度�?梢哉f,在今存建安文士紀喪亂的詩歌中這首詩歌與王粲的《七哀》詩確實同為最優(yōu)之作。如果詩歌就此而止,那么全詩與“祖餞”之意似嫌有些距離。因為這首詩畢竟是送別時所作,而且在這樣的動亂年代中與友人分別,定是感慨良多。于是詩人接下來寫了第二首詩。

在第一首詩中寫過那一番破敗之景后,詩人在第二首中主要寫與友人分別的感受。關(guān)于“清時”“嘉會”兩句,《文選》五臣劉良注曰:“‘屢’,數(shù)也。言清平之時,嘉會之賞,不可數(shù)得而常有。”詩人這樣的想法自是與第一首詩所寫的景與情密不可分的。時歷戰(zhàn)亂,世事多變,清平之時與嘉會之美怎能常有?想到這里詩人不由感嘆:與天地相比,人生之短促可不恰如“朝霜”之易逝!這種人生苦短傷時感懷的心情在古詩十九首中可謂常見,讀者也知道在離亂的年代里,沒有多少人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心情。雖然詩人在第一首詩中多是對民生的感慨,而與友人相別,自然地想到自己與友人的感情是多么值得珍惜。于是他“愿得展燕婉”于友人,可是事實是“我友之朔方”!關(guān)于“燕婉”一詞,《文選》中李善注曰:“《毛詩》曰:‘燕婉之求’。”《文選》六臣注中,張銑曰:“燕婉,歡樂也。言我愿得舒此歡樂也。我友,謂應(yīng)璩也�!币驗橛讶藢ⅰ爸贩健惫识8K麄円宦菲桨�,于是詩人“置酒”河陽,為他們餞行。六臣注呂向曰:“中饋,食也。言情愛至極,相望苦深,今為離別豈不各愧于中腸�!标P(guān)于"愧"字的解釋李善注引鄭玄注《禮記》曰:“病愧,謂罪苦也。”可知其意當為別離之苦百轉(zhuǎn)腸中。再想到友人所去路途遙遠,詩人不由想象:如果自己能夠與友人化作比翼鳥一起展翅高飛該有多好�。∵@些詩句中表達著詩人與友人別離時的無奈與戀戀不舍之情。于是祖餞送別之意溢于紙上。

再者,從詩歌的“氣”上來看,自可以將第一首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然而對于第二首詩歌而言,如果沒有第一首詩歌中對洛陽殘敗景象的描繪,則起句“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似顯突兀,而不知其由何而生發(fā)出的感慨了。建安詩歌“慷慨多氣”,陳思王詩則更是更重“骨氣”,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 鐘嶸在《詩品序》中更是目曹植為“建安之杰”,《詩品》列曹植的詩于上品,并說:“其源出于《國風(fēng)》,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倍腋袊@:“嗟呼!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之有黼黻�!痹凇对娖芳ⅰ纷⑨屩校菤庵肮恰笔侵冈姼璧木唧w內(nèi)容,“氣”是指詩歌的思想感情。而在一些詩歌欣賞中對《送應(yīng)氏二首》中“氣結(jié)不能言”一句中關(guān)于“氣”字亦解釋說:“氣,指感情�!钡拇_,第二首詩歌與第一首應(yīng)為一氣呵成,所以"氣"不斷。將這兩首詩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看到還是一個少年詩人的曹植在詩歌中有對世事的慨嘆,對百姓的同情,更有在此情此景下與友人分別的無限惜別之情。只有這樣把兩首詩當作一個整體來分析,才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曹植這兩首詩歌由感時而更傷送別的主題,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選》將這兩首詩列于“祖餞”一類之中的原因了。

這兩首詩也一樣體現(xiàn)了曹植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第一首詩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洛陽城的景象:從破敗的皇家宮室到閭里鄉(xiāng)間荒蕪的民田,從斷壁殘垣到參天荊棘,又從“寂寞”的景色寫到從遠方歸來不識阡陌的游子獨立于“千里無人煙”的荒野中那一種凄慘和悲涼。此詩除結(jié)句外,全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陽城的荒蕪悲涼景象,從宮室、垣墻寫到所見之人,由人而寫到了路徑與耕田,最后從游子的眼中寫明今昔之異,說明繁華消退,一去不返,令蕭條不堪的現(xiàn)實畫面歷歷在目。全詩語言質(zhì)樸,無過分的鋪采文藻,然其真實的感受溢于言表。在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十分明顯。全詩的重點放在描寫遙望洛陽所目賭的荒涼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幾句帶出“游子”,收回到送客遠行的主題上來。詩的現(xiàn)實性強。曹植不是為了懷舊或描繪歷史的陳跡而寫下這篇詩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遙望洛陽城所發(fā)的悲憫,是現(xiàn)實的,而不是歷史的。詩人對由董卓之亂以來的戰(zhàn)爭頻仍,良田荒蕪,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現(xiàn)了無限的悲憤,說明詩人是關(guān)心國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識之士,鐘嶸評曹植詩“骨氣奇高”,此詩所表現(xiàn)的少年詩人憂國憂民之心,正說明了其詩歌氣骨不同凡響的原因。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心與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詩歌成功的關(guān)鍵。全詩句句是景,卻又句句是情,這一種情絕不是因了個人的遭遇而發(fā),而是對天下蒼生深切同情的表達。詩人的感情如江河般奔流,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讓后世讀著這首詩歌的讀者油然而生敬意。這正是詩歌強烈的抒情性的體現(xiàn)。這也許正是“骨氣奇高”的體現(xiàn)。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中談到建安詩風(fēng)時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fēng)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薄端蛻�(yīng)氏二首》中的第一首恰恰是這首詩風(fēng)的體現(xiàn),這也是后人談及此二首詩歌時只提到這一首的原因所在。然而,建安詩歌中對真摯情感的強烈表達亦是建安詩風(fēng)的一個方面,魏晉時代是一個個性大解放的時代,是一個人們敢于表露真情時代,這在詩歌中更是非常明顯。作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樣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珍惜朋友間的友情,對于離亂年代里的分別更覺無限傷感。在這第二首詩歌中有集中的表現(xiàn)。離亂的年代里分別,更會感覺無限的依戀。世事本無常,更何況在一個戰(zhàn)亂不斷的時代時與友人分離。

曹植是一個極具感性的詩人,這一點貫穿他的一生。他重視人間的感情,無論是手足之情還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他與曹丕立太子之爭不能不說很是激烈,但他在隨父出征與曹丕分別時依然戀戀不舍即是說明。這樣一個視感情重于生命的詩人,如果在與友人分別時只看到了滿眼的凄涼景象,而不言惜別之情,不是有些異樣而不符合其本性了嗎?所以這二首詩歌,必非如有的人所說的做于不同的時間地點,而是做于一時,或者說詩人認為這兩首詩歌是不可拆開來作分析而必然要作為一個整體來鑒賞方可領(lǐng)會其中的真意。

曹植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421638.html

相關(guān)閱讀:文章憎命達
無望的工作_詩歌鑒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新唐書?卷九?本紀第九原文及翻譯
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bjb@jiyifa.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