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原文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觀書有感》注釋
【其一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
2、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3、徘徊:來回移動。
4、為:因為。
5、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6、那得:怎么會。
7、那:怎么的意思。
8、清如許:這樣清澈。
9、如:如此,這樣。
0、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其二
、艨艟: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2、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朱熹《觀書有感》翻譯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觀書有感》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的一首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nèi)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y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nèi)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xiàn)文學藝術(shù)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fā)”等等。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是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鞍氘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鞍氘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保皇恰耙磺钡摹扒,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皢柷本褪恰皢査。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后來探得規(guī)規(guī)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并學有所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501659.html
相關(guān)閱讀:漢書?西域傳上原文及翻譯
論語?衛(wèi)靈公篇全文及翻譯
人類博物館_詩歌鑒賞
不用再怕驕陽日西蒸_詩歌鑒賞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