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及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黔之驢》注釋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2、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

3、至:到。

4、則:表轉(zhuǎn)折,卻。

5、之:代詞,代驢。

6、龐然大物:(虎覺得驢是)巨大的動物。龐然,巨大的樣子。然,、、、、、、的樣子。

7、以為:把……當作。

8、蔽:躲避,躲藏。

9、窺:偷看。

0、稍:逐漸地,漸漸地。

、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2、??(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相:一方對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4、他日:之后的一天。

5、大駭: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駭,害怕。

6、遠遁:跑得遠遠的。遁:跑,逃跑。

7、以為:認為

8、且:將要。噬:咬。

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然:表轉(zhuǎn)折,然而,但是。

22、視:觀察。

23、覺無異能:(虎)覺得(驢)沒有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與眾不同的。能:本領,能力。

24、者:語氣詞,文中表示揣度語氣,似的。

25、益:漸漸地。

26、習:熟悉。

27、終:始終。

28、搏:搏擊,搏斗。

29、稍:漸漸地。

30、近:靠近。

3、益:更加。

32、狎:態(tài)度親近而不莊重。

33、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撞。冒,冒犯。

34、不勝(shēng)怒:非常憤怒。

35、蹄:名詞作動詞,踢。

36、因:于是,就。

37、計之:盤算這件事。計,盤算。

38、技止此耳:(驢)的本領只不過這樣罷了。技,本領。止,同“只”,只不過,僅僅。此,這樣。耳,罷了。

39、因:于是,就。

40、跳踉(tiàoliáng):跳躍。

4、?(hǎn):吼叫。

42、盡:(吃)完。

43、乃:才。

柳宗元《黔之驢》翻譯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tài)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

柳宗元《黔之驢》賞析

《黔之驢》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詞作品,《黔之驢》是我國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并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fā)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因此,也許有的人要問:這是否有點“文不對題”呢?既然重點寫虎,為什么不命題叫“黔之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寓言的意圖是什么。我們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謂“三戒”,就是應該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肚H》就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tǒng)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寫作動機了。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顯然,要想表現(xiàn)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了。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zhì),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虎”了。應該說,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是必須明白,這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fā)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chǎn)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褒嬋淮笪铩币徽Z,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nèi)在無能。“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那么,在虎“??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并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嚇人又是什么呢?人們都把驢作為愚蠢的代名詞,看來同它在這篇寓言里的鮮明形象是不無關系的。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shù)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花。

柳宗元的詩詞代表作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542777.html

相關閱讀:孟郊的詩詞全集
麗達與天鵝[1]_詩歌鑒賞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第五十二篇
假如我能選擇_詩歌鑒賞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