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思維方法的訓練,要求你善于并細心觀察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從某種事物的性能或某一動植物的特性,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啟發(fā),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什么是“原型”呢?
魯班小時候跟師傅上山坎樹,不小心被芭茅草拉破了手。仔細觀察芭茅草,原來草葉口上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小齒,于是他發(fā)明了木工用的鋸子。從芭茅草割破手指到鋸子的誕生,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而芭茅草便是引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原型”。這種思維方式應用非常普遍。從飛鳥到飛機,從開水壺到蒸汽機,從海豹皮到南極探險服,從木蛀蟲到地道導管軟鉆機……
也有人把“原型啟發(fā)”稱作模仿思維法,但簡單生硬的照搬是不行的,還要有創(chuàng)新。舉個例子吧:我們在下雨天,最討厭雨水順著雨衣流進鞋里。北京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發(fā)明了一種充氣雨衣,雨衣下面是一個氣圈,充氣后雨衣張開,雨水便不會灌進鞋子了。他的充氣雨衣的構想,便是從芭蕾舞旋轉長裙和游泳圈這兩個原型得來的。由于具有啟發(fā)作用的原型與所要解決的問題之間有著相似之處,加上創(chuàng)造思維活動,便形成新的構想方案。這樣的例子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屢見不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iwei/109634.html
相關閱讀:靈感捕捉訓練
我國青少年常見的思維弱點
世界級品牌不能沒有強者思維
戰(zhàn)略思維的基礎是什么
思維是什么